•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xiāng hé gē cí 。 cóng jūn xíng èr shǒu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作者:厉玄 
biān cǎo zǎo bù chūn     jiàn huā zēng nìng chén
边草早不春   剑花增泞尘
guǎng chǎng shōu jì wěi     qīng hàn qiè lóng lín
广场收骥尾   清瀚怯龙鳞
fān sè yǐ guī yuè     sōng shēng yàn bì qín
帆色已归越   松声厌避秦
jǐ shí féng fàn lǐ     chǔ chù shì tōng jīn
几时逢范蠡   处处是通津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厉玄的《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中的其中一首,以下是逐段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边草早不春**:边疆的草原已经不再有春天的生机,这里隐含了边疆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暗示战争的持续破坏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剑花增泞尘**:剑刃上沾满了泥土,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战斗的激烈与环境的恶劣,剑花(剑刃反射的光芒)在这里与泞尘(泥泞的尘土)形成对比,强调了战争的残酷。

**广场收骥尾**:广场上聚集了骏马的尾随,比喻在战争中,英勇的战士们如同骏马般勇往直前,收尾说明了阵势的完整或集结,表达了军容的整齐和军纪的严明。

**清瀚怯龙鳞**:清瀚(清澈的水域)因为畏惧如龙鳞般的战舰而退避,这里用比喻的方式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也暗示了战争中力量的对比。

**帆色已归越**:帆船的颜色已归向越地,暗示了胜利或撤退的情景。在这首诗中,可能暗示着军队的胜利或归乡,或者有隐喻的成分,指战争的结束。

**松声厌避秦**:松树的声响似乎在逃避秦国的(这里用秦作为代指,可能指敌方势力),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表达出对战争的厌倦和逃避,也象征着对和平的渴望。

**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何时能遇到像范蠡一样的智者,让战争的通道变得通畅。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智谋之士,暗示诗人渴望有智谋之人来结束战争,让和平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切厌恶。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战争情景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既有对战场残酷现实的描绘,也寄寓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智者的期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古诗词赏析:

《从军行二首》是唐代诗人厉玄创作的一组边塞题材的诗歌,通过描绘军旅生活和边疆环境,展现了一种既豪迈壮阔又充满思乡之情的氛围。这两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远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

### 第一首诗的赏析

首句“边草早不春,剑花增泞尘”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边草”比作边疆的荒凉和遥远,暗示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孤独和艰辛感受;“剑花”在诗中不仅指代武器,更是象征着军旅的荣耀与奋斗,而“泞尘”则暗示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动荡。这种对比手法展现了边疆生活既充满挑战与风险,又充满英雄主义和理想色彩。

接下来的“广场收骥尾,清瀚怯龙鳞”两句,通过“广场”与“骥尾”、“清瀚”与“龙鳞”的对比,一方面表现了军营生活的严谨与壮丽,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军旅生涯中不可避免的孤独和无奈。这里“怯龙鳞”暗含着对未知和困难的畏惧,同时也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坚韧与勇敢。

### 第二首诗的赏析

“帆色已归越,松声厌避秦”通过自然景物的变迁来象征人物心境的变化。帆色归越,意味着离开与回归,而松声厌避秦,则表达了对过往、尤其是秦朝(指代旧环境或过往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怀念,又有厌倦。这里暗含了对自由和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种种的复杂情感。

“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寻求智慧与引导的渴望,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他的智慧和成功之路激励了无数人。此处的“范蠡”象征着智慧、成功和解脱的可能,而“处处是通津”则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都有可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和解脱的途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在艰苦的边塞生活中,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个人成长的追求。

整体而言,厉玄的《从军行二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边疆军旅生活的艰辛与壮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自由和智慧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展现出了一种既豪迈又深沉的情感世界。

厉玄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