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fèng hé shèng zhì xià rì yóu shí cóng shān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作者:薛曜 
luò yáng mò shàng duō lí bié     péng lái shān xià zú bō cháo
洛阳陌上多离别   蓬莱山下足波潮
bì hǎi sāng tián hé chǔ zài     shēng gē yī tīng yī yáo yáo
碧海桑田何处在   笙歌一听一遥遥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古诗词释义:

这首《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是唐代诗人薛曜的作品,内容深意丰富,表达了作者对夏日游玩、自然美景、以及历史变迁的感慨。下面逐段解释其意思:

### 第一段:洛阳陌上多离别, 蓬莱山下足波潮。

- **洛阳陌上多离别**:这句话描绘了洛阳道路两旁是频繁的分别与离别的情景,暗含离愁别绪,引出了对过往时光和人物的怀念。
- **蓬莱山下足波潮**:接着转向对蓬莱山的描绘,以“足波潮”形容蓬莱山下的海水波涛汹涌,既指自然景象,也比喻生活的波折与变化。

### 第二段:碧海桑田何处在, 笙歌一听一遥遥。

- **碧海桑田何处在**:将目光从蓬莱山转向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用“碧海桑田”描绘了海和田园两种不同的景象,指代不同类型的环境和自然景观。“何处在”表达出对过去景象的追忆和对它们现在何处的疑问,蕴含一种历史沧桑感。
- **笙歌一听一遥遥**:最后一句以听闻笙歌的体验结束,通过“遥遥”描绘出了音乐的遥远和空灵,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享受此刻美景与音乐的同时,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洛阳陌上的离别与蓬莱山下的波涛,再到对碧海桑田的遐想,以及听到遥远笙歌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夏日游玩中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深沉思考。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古诗词赏析:

薛曜的《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是唐代宫廷文学的典型之作,展现了宏大的格局与细腻的情感交织。这首诗以夏日游山为题,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头两联的对比**:诗的首联“洛阳陌上多离别, 蓬莱山下足波潮”描绘了洛阳的繁华与离别,以及蓬莱山下的波涛汹涌。通过这两个相对的场景,作者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情感对比。洛阳,作为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往往承载着离别与相聚的双重情感;蓬莱山则象征着神秘与远方,波潮涌动,蕴含着自然界的无限力量。

2. **颈联的转折与遐想**:“碧海桑田何处在, 笙歌一听一遥遥”这句则是诗的转折点,作者从对现实的描绘转向对历史与未来的遐想。碧海桑田的景象,既是具体的空间想象,也是对历史变迁的隐喻,让人思考世事的无常。听歌遥遥,仿佛在古与今之间穿行,感受到音乐跨越时空的力量。

3. **尾联的情感深化**:尾联“笙歌一听一遥遥”不仅是对前文想象的深化,也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与历史之间寻找精神寄托的渴望。通过这首诗,薛曜不仅描绘了夏日游山的壮丽景色,更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与未来的感慨。

总之,《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学中对自然美景的歌颂与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值得品味的作品。

薛曜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