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uè zhōng lǎn gǔ

越中览古

作者:李白 
jiù yuàn huāng tái yáng liǔ xīn     líng gē qīng chàng bù shèng chūn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zhǐ jīn wéi yǒu xī jiāng yuè     céng zhào wú wáng gōng lǐ rén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古诗词释义:

《越中览古》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通过对越国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旧苑荒台杨柳新":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旧日的花园和高台如今已荒废,但春天里,杨柳新绿,生机勃勃。这里通过“旧”与“新”、“荒废”与“生长”形成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2."菱歌清唱不胜春":这句话描述了在春天里,湖面上的菱叶丛中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仿佛春天本身就在歌中流转。这里的“菱歌”特指菱角收获时节,渔民在河湖中唱歌的情景,用以反映当时的生活景象。

3."只今惟有西江月":这句话表示,如今在这片昔日繁华之地,唯一留存下来的只有夜晚西江上的明月。月亮在这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暗示了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曾照吴王宫里人":最后一句直接点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兴衰。在月光的映照下,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吴王及其宫中的人都已不在,只有月光依旧,静静地照耀着这片曾经的繁华之地。这句话通过“曾照”和“里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往事的怀念,以及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越国遗迹的描绘,以及对月亮这一恒久不变物象的运用,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蕴含了诗人对人类文明兴衰的深刻洞察。

《越中览古》古诗词赏析:

李白的《越中览古》是一首古体诗,以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美的深沉思考。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 首句:“旧苑荒台杨柳新”

首句以“旧苑荒台”勾勒出昔日繁华的景象,暗示曾经的繁华已成过往,后以“杨柳新”点明时序的更迭,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类历史的短暂。杨柳作为春天的标志,象征着生机和希望,但在诗人眼中,它也象征着繁华背后的荒凉和凋零。

### 次句:“菱歌清唱不胜春”

第二句直接描绘了春日里菱歌的清唱,音响与春天的美景交织,营造出一种乐在其中、悠然自得的氛围。这里的“菱歌”既是当地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也暗含着诗人对过去繁荣景象的怀念,以及对眼前春色的感慨。

### 中间两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在“旧苑荒台”与“菱歌清唱”的美好景象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引出了“西江月”,将月光作为时间的象征,暗示着历史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诗人将西江月与“吴王宫里人”相连,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是对过去繁华不再的哀叹。这里的“吴王宫里人”可以指代曾经的统治者或历史人物,通过对比凸显了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无情。

### 结尾两句:“曾照吴王宫里人”与“只今惟有西江月”

这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荒凉,通过月光的照耀,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以“西江月”结尾,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也暗示着历史的轮回,让人们在对过去繁华的怀念中,也对未来的美好充满期待。

整体而言,《越中览古》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美的独特理解,以及在繁华与荒凉之间寻找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

李白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