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tóng zhào xiào shū tí pǔ jiù sì

同赵校书题普救寺

作者:杨巨源 
jiù sì zhǎng tóng sūn     cháo tiān shì shèng ēn
旧寺长桐孙   朝天是圣恩
xiè gōng shī gèng lǎo     xiāo fù dào fāng zūn
谢公诗更老   萧傅道方尊
bái fǎ zhī shēn dé     cāng shēng yào zhòng lùn
白法知深得   苍生要重论
ruò wèi jiāng cǐ wàng     xīn dì xiàng kōng mén
若为将此望   心地向空门

《同赵校书题普救寺》古诗词释义:

杨巨源的《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是一首颂扬寺庙及其文化内涵的诗歌,通过赞美普救寺及其历史与人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道义以及道德建设的深刻见解。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旧寺长桐孙,朝天是圣恩**:这句话首尾呼应,以“旧寺”点出题咏对象,暗示其历史悠久;“桐孙”可能象征着寺庙的长久生命力或繁盛后代,隐喻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末尾的“朝天”两字,用拟人化的方式形容寺庙及其文化对皇恩的向往与朝拜,表达其受皇室恩典的尊敬与感激。

2. **谢公诗更老,萧傅道方尊**:谢公和萧傅分别代表古代的文人墨客与道家贤者,通过对比来强调普救寺在历史上的文化地位。这里的“老”不仅指时间的久远,也暗示其艺术成就和道德风尚的影响持久且深远;“尊”则表现出他们在各自领域内被广泛尊重与推崇的地位。

3. **白法知深得,苍生要重论**:白法,可能指的是佛教的戒律或修行法则。此句表达出作者对普救寺深谙佛法、实践佛法的高度评价,认为其修行之道对广大民众(苍生)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重新讨论、重新审视其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价值。

4. **若为将此望,心地向空门**:最后一句以问句形式表达作者对普救寺及其文化的深切仰慕与向往。这里的“此望”可能指的是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或者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作者的心地仿佛朝向了“空门”,意味着其心灵已达到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解脱的境界,对普救寺的文化与精神充满了敬仰与认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赞美普救寺的历史、文化和人物,表达了对佛法、道义的尊崇,以及对高尚精神追求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与道德关怀。

《同赵校书题普救寺》古诗词赏析:

杨巨源的《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是一首充满对宗教信仰和传统道义深刻思考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普救寺的景物描写和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以及精神世界的独到见解。

首先,“旧寺长桐孙,朝天是圣恩”,开篇即以普救寺为背景,桐树长成,象征着寺庙历史的悠久和传统价值观的延续。这里“朝天”二字,既指朝向天空的自然景象,也暗喻了对宗教的仰望和对圣贤的崇敬,体现了诗人对宗教力量的颂扬。

接下来,“谢公诗更老,萧傅道方尊”这一联,诗人提到了谢公和萧傅两位历史人物,他们皆以诗歌和道义著称。这里通过比较和联想,强调了普救寺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传承之地,是历史智慧的见证。

“白法知深得,苍生要重论”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白法"通常与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相关,暗示了诗人对于普救寺修行之道的认同和赞赏。"苍生"则是对民众的广泛称呼,意味着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普救寺周边乃至更广大社会群体的精神生活有重要意义。诗人在此表达了希望通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引导和提升民众精神境界的愿景。

最后,“若为将此望,心地向空门”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普救寺及其宗教精神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此望”不仅指代对宗教精神的向往,也包含了对传统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心地向空门”,意味着诗人的心灵已经深深地与佛教精神契合,对佛教之道抱有崇高的敬仰和认同。

综上所述,杨巨源的《同赵校书题普救寺》通过描绘普救寺的景物、历史人物以及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展现了对历史、文化以及精神世界深刻思考的诗篇。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普救寺作为宗教场所的庄严与神圣,更强调了宗教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精神生活和文化传承的向往与追求。

杨巨源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