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tí zhāo yǐn sì

题招隐寺

作者:刘禹锡 
jūn shū wèn fēng sú     cǐ dì jiē yán zhōu
君书问风俗   此地接炎州
yín sì duō qīng guǐ     jū rén shǎo bái tóu
淫祀多青鬼   居人少白头
lǚ qíng piān zài yè     xiāng sī qǐ wéi qiū
旅情偏在夜   乡思岂唯秋
měi xiàn cháo zōng shuǐ     mén qián jǐn rì liú
每羡朝宗水   门前尽日流

《题招隐寺》古诗词释义:

标题:《题招隐寺》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通过对招隐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第一联
“君书问风俗,此地接炎州,淫祀多青鬼,居人少白头。”
- 这一联中,诗人假设有一封来自他人的书信询问当地风俗,提到此处地理位置临近炎州。这句话一方面揭示了地理位置的特征,另一方面用“淫祀多青鬼”描绘了当地宗教活动频繁、祭祀方式可能带有迷信色彩的现象。同时,“居人少白头”反映了人烟稀少、老年人口不多的状况,可能暗示着该地的衰败或偏远。

### 第二联
“旅情偏在夜,乡思岂唯秋,每羡朝宗水,门前尽日流。”
- 在这一联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他说即使是在旅途中,尤其是在夜晚,思乡之情也不会减轻。诗中“乡思岂唯秋”暗示了思乡情绪不受季节限制,可以随时涌现。最后一句“每羡朝宗水,门前尽日流”表达了对水流终年不息的羡慕,这里暗喻诗人渴望像水流一样归乡,自由地流向家乡,反映了强烈的归乡愿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招隐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述,展现了诗人身处异地,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由、归宿的向往。诗中描绘的风俗、环境、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沉而动人的艺术效果。

《题招隐寺》古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这首《题招隐寺》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招隐寺所在之地的风俗、地理、自然、情感等多个层面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诗的每句都有其深意,通过对比、借景抒情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首联“君书问风俗,此地接炎州”直入主题,提到有人询问这个地方的风俗,同时也点明了招隐寺所处的位置在炎州,即炎热的地区,为全诗的背景做了铺垫。

颔联“淫祀多青鬼,居人少白头”描绘了一幅地方习俗奇异、人生沧桑的景象。淫祀指的是不正当、过度的祭祀活动,多青鬼可能象征着祭祀的对象往往是一些较为阴暗、神秘的力量,这与传统的儒释道祭祀有所不同。居人少白头则反映出这里的居民可能较年轻,或者生活条件艰苦,不能长寿。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颈联“旅情偏在夜,乡思岂唯秋”转入个人情感的抒发。夜和秋,分别象征着孤独和思念的载体。夜的寂静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离愁别绪,秋的萧瑟则常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独自在外、旅途中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这种情感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尾联“每羡朝宗水,门前尽日流”以水作为象征,比喻人生的流动和变迁。朝宗水,往往象征着归途或终老之地,门前尽日流则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通过水的不停流淌,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归宿、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向往。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理于事,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风俗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慨。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了刘禹锡作为唐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刘禹锡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