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zèng fán zhe zuò

赠樊着作

作者:白居易 
hé shǔ yǔ láng yǒu     yǔ lái tóng rì zī
禾黍与稂莠   雨来同日滋
táo lǐ yǔ jīng jí     shuāng jiàng tóng yè wēi
桃李与荆棘   霜降同夜萎
cǎo mù jì qū bié     róng kū nà děng yí
草木既区别   荣枯那等夷
máng máng tiān dì yì     wú nǎi tài wú sī
茫茫天地意   无乃太无私
xiǎo rén yǔ jūn zi     yòng zhì gè yǒu yí
小人与君子   用置各有宜
nài hé xī hàn mò     zhōng xié bìng xìn zhī
奈何西汉末   忠邪并信之
bù rán jǐn xìn zhōng     zǎo jué xié chén kuī
不然尽信忠   早绝邪臣窥
bù rán jǐn xìn xié     zǎo shǐ zhōng chén zhī
不然尽信邪   早使忠臣知
yōu yóu liǎng bù duàn     shèng yè rì yǐ shuāi
优游两不断   盛业日已衰
tòng yǐ xiāo jīng bèi     zhōng lìng xiàn huò jī
痛矣萧京辈   终令陷祸机
měi dú yuán chéng jì     fèn fèn lìng rén bēi
每读元成纪   愤愤令人悲
jì yán wèi guó zhě     bù dé xué tiān shí
寄言为国者   不得学天时
jì yán wèi chén zhě     kě yǐ jiàn yú sī
寄言为臣者   可以鉴于斯

《赠樊着作》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赠樊着作》是一首表达深刻社会寓意的诗作,通过自然界的对比和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治国用人的道理。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开头两句话通过禾黍(丰收的象征)与稂莠(杂草,这里比喻不好的人或事物)在雨中同时生长的比喻,暗指在同样的环境中,好人和坏人、有用之人和无用之人,都有机会得到成长或发展的机会。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接下来,通过桃李(比喻有才华或正直的人)与荆棘(比喻邪恶或危害性的人)在霜降之夜同时凋零的对比,暗示了不公正的环境中,好人和坏人最终都会受到同样的命运,正直与邪恶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分。

###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这里强调了草木的生长与枯萎有其自然规律,而人与人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才能和命运。尽管环境可能对所有人有所影响,但个人的努力和才能是决定性因素。

###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天地不偏不倚的质疑,认为天地对万物的待遇过于公平,忽视了在用人上应有选择性与差异性。此处暗含对当时社会用人标准的批评。

###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接下来,诗人明确指出了君子(贤能者)与小人(无能者或恶人)在治理国家中各有其用处,强调了选择合适人才的重要性,而非一概而论。

###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这一句提到西汉末期的状况,批评了当时政治上忠臣与奸臣并存,朝廷未能明确区分和正确使用人才。这暗示了历史上的教训,即不能同时信任忠臣和邪臣。

###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诗人建议,如果朝廷只信任忠臣,应该及早清除奸邪之臣的威胁,以维护国家的稳定。

###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同时,如果只信任奸邪之人,应该及早让忠臣知道,使他们能够有所准备,避免被利用或受害。

###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这一句表达了处理忠邪并存的问题需要谨慎,不能左右摇摆,否则国家的繁荣将会逐渐衰落。

###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诗人对像萧京(历史上的人物)这样的忠臣最终遭受不幸的结局表示痛心,强调了正确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通过阅读历史记录(元成纪,意为记录历史的文献),诗人感到愤慨和悲伤,提醒人们历史教训。

###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诗人寄语那些治理国家的人,不要像天地一般对待所有事物,而应有选择性地对待人才。

###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最后,诗人对臣子们提出建议,希望他们从历史的反思中汲取教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整首诗通过自然现象和历史故事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对用人制度的思考和批判,呼吁治理者在用人上要有辨别力和公正性。

《赠樊着作》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赠樊着作》这首诗以自然界的植物对比,巧妙地引申到社会的忠奸之别,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和人事选拔的一些深思。

首先,作者用“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与“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这两个自然界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善”与“恶”的同时生长,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在比喻中,植物的生长与凋零,象征着人在社会中的命运和结局。在这里,白居易暗示了社会存在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

然后,他提到“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强调了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的命运,这同样映射了人世间的差异,比如君子与小人、忠臣与奸臣。白居易通过自然界的法则,提出社会上也应有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忠邪”的存在能够得到合理的处理。

接着,作者提到“无乃太无私”,这里的“无乃”表示“岂不,难道不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天道或者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质疑,即为何看起来在公正与不公平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公,似乎天道或社会并未完全做到公正无私。

后半部分,白居易将话题转向政治,提到了西汉末年的忠邪不分,讨论了如何在政治决策中平衡忠臣与奸臣的角色。他认为,过分信任忠臣或奸臣都是治理的误区,应该有一个平衡点,既要信任忠臣,也要警惕奸臣的阴谋,同时也要注意不完全信任任何一方,以免造成治理上的偏差。

最后,作者引用了元成纪(西汉元帝与成帝的时期)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于那些因无法辨明忠奸而导致陷害的结果的痛心和愤慨,进一步强调了公正和明智选择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白居易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深刻思考,引申到社会与政治的议题,提出对于公正、选择与治理的反思,既体现了其对自然法则的敬重,也反映了其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