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bēi zāi xíng

悲哉行

作者:白居易 
zhǒng lán bù zhǒng ài     lán shēng ài yì shēng
种兰不种艾   兰生艾亦生
gēn gāi xiāng jiāo zhǎng     jīng yè xiāng fù róng
根荄相交长   茎叶相附荣
xiāng jīng yǔ chòu yè     rì yè jù zhǎng dà
香茎与臭叶   日夜俱长大
chú ài kǒng shāng lán     gài lán kǒng zī ài
锄艾恐伤兰   溉兰恐滋艾
lán yì wèi néng gài     ài yì wèi néng chú
兰亦未能溉   艾亦未能除
chén yín yì bù jué     wèn jūn hé hé rú
沉吟意不决   问君合何如

《悲哉行》古诗词释义:

《悲哉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诗中以种兰花与艾草为喻,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感慨。下面逐段解释其意义:

### 1.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这一段通过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在同处一土的环境下,兰花(象征着美德、高雅)与艾草(象征着邪恶、低俗)共存共生的场景。兰花生长的同时,艾草也一并生长,它们的根和茎叶之间相互交错,表面看似和谐共处,实则存在冲突和矛盾。兰花和艾草在一天中的每个时刻都在不断生长,暗示这种冲突和矛盾不会自行消失。

### 2.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在这段中,诗人表达了治理这种冲突的困难。如果试图去除艾草(清理邪恶)以保护兰花(维护美德),可能会因为操作不慎而伤害到兰花。反之,如果只关注兰花的灌溉(照顾美德),却忽视了艾草的生长(放任邪恶),两者都无法得到妥善处理。诗人反复思考,却未能找到妥善解决之道,最后以问句“问君合何如”来表达对读者的求助和对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渴望。

### 总结

这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于社会中善恶并存、道德与邪恶相互交织的现状的深切忧虑。他以种兰花与艾草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选择中找到平衡的困难。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悲观情绪,以及对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出道德选择的深思和困惑。

《悲哉行》古诗词赏析:

《悲哉行》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种兰与艾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复杂思考。

### 诗歌赏析

1. **标题的寓意**:“悲哉行”以“悲”字开篇,预示了整首诗情绪的基调,表达了对人世间诸多无奈与矛盾的感慨。标题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既有对具体事物的哀叹,也有对普遍现象的悲愤。

2. **形象的比喻**:“种兰不种艾”,起句即以种植兰花和艾草的对比引入,兰花象征着美好、高雅和纯洁,而艾草则代表邪恶、污染和破坏。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与邪恶并存、同时存在的一种无奈和悲叹。

3. **细节描写**:“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这几句描绘了兰花与艾草共同生长的场景,形象地展示了美好与邪恶并存的现实。同时,兰花和艾草的生长情况也暗示了不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同存,使得环境显得既美好又充满挑战。

4. **矛盾的心理**:“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这是诗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想要保护美好的事物(兰花),却又担心在清除邪恶(艾草)的过程中伤害到美好的部分。这种内心的纠结体现了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5. **未决的困惑**:“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尽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溉兰恐滋艾,除艾恐伤兰”的困境使得主人公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困惑。

6. **末句的反问**:“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以一个反问句结束全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疑惑和痛苦,也引人深思。这一句既是对诗中主人公处境的反思,也是对读者提出的问题,鼓励人们思考在面对美好与邪恶并存的复杂世界时,应该如何选择和行动。

### 总结

《悲哉行》通过种植兰花与艾草的生动比喻,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美好与邪恶并存的矛盾,以及个体在面对这种矛盾时的无力感和困惑。这首诗不仅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也体现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深刻关注和反思的人文精神。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