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chū rù tài xíng lù

初入太行路

作者:白居易 
mài sǐ chūn bù yǔ     hé sǔn qiū zǎo shuāng
麦死春不雨   禾损秋早霜
suì yàn wú kǒu shí     tián zhōng cài dì huáng
岁晏无口食   田中采地黄
cǎi zhī jiāng hé yòng     chí yǐ yì hóu liáng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
líng chén hè chú qù     bó mù bù yíng kuāng
凌晨荷锄去   薄暮不盈筐
xié lái zhū mén jiā     mài yǔ bái miàn láng
携来朱门家   卖与白面郎
yǔ jūn dàn féi mǎ     kě shǐ zhào dì guāng
与君啖肥马   可使照地光
yuàn yì mǎ cán sù     jiù cǐ kǔ jī cháng
愿易马残粟   救此苦饥肠

《初入太行路》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白居易所作,描绘了古代农民面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困苦的艰难生活。下面逐段解释诗的意思:

1. **麦死春不雨, 禾损秋早霜**:春天没有雨水,麦子死亡;秋天霜早,谷物受损。这两句描述了连续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春季缺乏雨水导致小麦歉收,秋季的早霜破坏了谷物作物。

2. **岁晏无口食, 田中采地黄**:年岁已晚,田里已无粮食可吃,农民开始在田间采挖地黄(一种中药材)以求生存。这句话反映了农民在面对粮食短缺时的无奈之举,转而寻找其他途径获取食物。

3.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他们采集地黄并不是为了直接食用,而是为了换取粮食(糇粮),即人们日常所吃的食品。农民通过将采集的药材交易以换取生存所需的粮食。

4. **凌晨荷锄去, 薄暮不盈筐**:每天早上,他们扛着锄头出门,到了傍晚时分,满载而归的并不多,说明采集地黄的辛苦和所得的有限。

5. **携来朱门家, 卖与白面郎**:他们将采集的地黄携带到富贵人家(朱门)那里,卖给那些有钱人(白面郎),这样的富人通常指的是有地位、有钱的士绅或官僚。

6. **与君啖肥马, 可使照地光**:富人用这些钱来喂养肥马,肥马的光亮可以映照大地。这句话讽刺了富人的奢侈浪费,与农民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7. **愿易马残粟, 救此苦饥肠**:农民希望用喂马剩下的残余谷物来救助那些因为饥饿而痛苦的肚子。这句话表达了农民对富人财富分配不均的深深无奈和渴望公正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描述农民在自然灾害和经济困境下的艰难生活,以及与富人之间财富分配不均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

《初入太行路》古诗词赏析:

《初入太行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深刻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通过对农民生活艰辛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同情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背景与主题**:诗的背景设定在干旱和饥荒的时期,农民因春无雨、秋遭霜而遭遇收成的严重损失,无法养活自己。这一背景为诗人展示社会底层的艰难生活提供了舞台。主题围绕着农民的苦难、他们如何通过出售自采的地黄来换取口粮,以及这些生活困境与社会上层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2. **语言与情感**:白居易的语言朴实无华,直接而有力地描绘了农民的辛劳和无奈。通过具体的行动、如“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的描述,以及“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的愿望,诗人的同情和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3. **社会批判与呼吁**:诗中隐含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农民的劳动与努力换来的却是微不足道的收获,只能“卖与白面郎”,换取那些“可使照地光”的肥马之食。这种对比强烈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尖锐,以及底层民众生活之艰难。诗人借由这幅画面,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生活困境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4. **艺术手法**: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行为,生动展现了社会现实,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农民的辛劳与富人的奢侈生活进行了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批判性。同时,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使得诗人的情感直接传递给读者,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和情感冲击力。

总之,《初入太行路》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更是白居易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的表达。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看到历史的缩影,也能感受到诗人作为文学家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