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hé dá shī shí shǒu 。 hé fēn shuǐ lǐng

和答诗十首。和分水岭

作者:白居易 
fèi cūn duō nián shù     shēng zài gǔ shè wēi
废村多年树   生在古社隈
wèi zuò yāo hú kū     xīn kōng shēn wèi cuī
为作妖狐窟   心空身未摧
yāo hú biàn měi nǚ     shè shù chéng lóu tái
妖狐变美女   社树成楼台
huáng hūn xíng rén guò     jiàn zhě xīn péi huí
黄昏行人过   见者心裴回
jī diāo jìng bù zhuō     lǎo quǎn fǎn wèi méi
饥雕竟不捉   老犬反为媒
suì mèi shào nián kè     shí qù jiǔ bù huí
岁媚少年客   十去九不回
zuó yè yún yǔ hé     liè fēng qū xùn léi
昨夜云雨合   烈风驱迅雷
fēng bá shù gēn chū     léi pī shè tán kāi
风拔树根出   雷劈社坛开
fēi diàn huà wèi huǒ     yāo hú shāo zuò huī
飞电化为火   妖狐烧作灰
tiān míng zhì qí suǒ     qīng kuàng wú fēn āi
天明至其所   清旷无氛埃
jiù dì qì cūn luò     xīn tián pì huāng lái
旧地葺村落   新田辟荒莱
shǐ zhī tiān jiàng huǒ     bù bì cháng wèi zāi
始知天降火   不必常为灾
wù wèi shén mò mò     wù wèi tiān huī huī
勿谓神默默   勿谓天恢恢
wù xǐ quǎn bù bǔ     wù kuā diāo bù cāi
勿喜犬不捕   勿夸雕不猜
jì yán hú mèi zhě     tiān huǒ yǒu shí lái
寄言狐媚者   天火有时来

《和答诗十首。和分水岭》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诗《和答诗十首·和分水岭》以分水岭为背景,通过对妖狐与社树的比喻,描绘了一幅既富有想象力又寓意深长的画面,表达了对自然法则、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我们分段来解释诗的每一部分:

**首四句**:“废村多年树, 生在古社隈。为作妖狐窟, 心空身未摧。”诗一开始描述了一棵多年生长在废弃村落旁古老土地上的树,成为了妖狐的巢穴。这里的“废村多年树”象征着被遗忘或消逝的事物,而“古社隈”则指向了传统与古老的社会结构。尽管这里成为了妖狐的住所,树却依然坚韧不摧,没有被摧毁,这可能是为了强调即使在困境中,生命力和生存的意志仍然存在。

**五至八句**:“妖狐变美女, 社树成楼台。黄昏行人过, 见者心裴回。”接下来,作者通过妖怪的“美女”化身和树成为“楼台”的转变,表现出自然界的神秘与变化。黄昏时分,行人在路过时,看到这些变化,内心会感到犹豫或徘徊,暗示着对未知与改变的复杂情感。这里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妖狐与美女、废墟与楼台,展现了自然界中善恶、变化与不变之间的微妙平衡。

**九至十二句**:“饥雕竟不捉, 老犬反为媒。岁媚少年客, 十去九不回。”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描述老犬为妖怪的“媒人”这一情节,以及对年轻旅人与妖怪互动的描述,展示了自然界中力量与智慧的不等式。即便在面对看似危险的妖狐时,老犬的介入反而成为了一种“媒人”,而这又与年轻旅人的遭遇形成对比,他们被妖狐所吸引,但最终“十去九不回”,强调了自然法则的无常和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恐惧。

**十三至十六句**:“昨夜云雨合, 烈风驱迅雷。风拔树根出, 雷劈社坛开。飞电化为火, 妖狐烧作灰。”最后,通过描绘自然界的风暴和随之而来的破坏场景,诗的中心思想得以深化。风暴中的雷电不仅拔出了树根,也劈开了社坛,最后将妖狐烧为灰烬。这一过程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和破坏性,同时也暗示着自然界的清理和更新。

**最后四句**:“天明至其所, 清旷无氛埃。旧地葺村落, 新田辟荒莱。”在天明之后,曾经的废墟变为清新的天地,清朗而无尘埃。这片土地被重新建设,旧村落得以修复,荒地也辟为新田,强调了自然恢复力的强大,以及人类在顺应自然力量下的生存与重建。

**尾句**:“始知天降火, 不必常为灾。勿谓神默默, 勿谓天恢恢。”结尾诗行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即自然界的破坏力并非总是灾难,有时它可能是对环境的一种清理和恢复。最后两句则强调了对自然和道德的敬畏,不应当忽视神明的力量或宇宙的法则,这不仅是对妖狐故事的道德反思,也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警示。

整首诗以分水岭为背景,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妖狐与社树,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探讨了生命、变化、道德、信仰和自然法则等深刻主题,具有丰富的文学和哲学内涵。

《和答诗十首。和分水岭》古诗词赏析:

《和答诗十首·和分水岭》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废村中古社隈狐狸的描绘,反映了人生与自然、道德与命运的深刻哲学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1. 开篇描绘
诗的开篇通过“废村多年树,生在古社隈,为作妖狐窟,心空身未摧”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又充满神秘感的景象。废弃的村庄和长满野草的老树,似乎成了狐狸的秘密基地,但这片荒凉之地并未被时间彻底遗忘或摧毁,展现出一种坚韧与生命力的象征。

### 2. 变化与情感
“妖狐变美女,社树成楼台,黄昏行人过,见者心裴回”这一节,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狐狸从妖态变为美女,将古社树塑造为楼台,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黄昏时分,行人的路过引发了情感的波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间微妙的情感交流和好奇心理。

### 3. 自然力量与道德评判
“饥雕竟不捉,老犬反为媒,岁媚少年客,十去九不回”通过对比饿鹰与老狗的行为,暗示了自然界的道德评判。虽然雕不捉狐狸是出于自然本能的生存选择,而狗却因误以为是美满的邂逅而“媒”合,但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狐狸的悲剧。诗人在赞美自然力量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 4. 天灾与救赎
“昨夜云雨合,烈风驱迅雷,风拔树根出,雷劈社坛开,飞电化为火,妖狐烧作灰”这一段描绘了自然灾害的爆发,大树被拔起,神社被劈开,火灾随后降临,狐狸被烧毁。这一过程象征着大自然的报复与净化,狐狸的末日也意味着它的道德谴责和救赎。

### 5. 结尾的反思与寄语
“始知天降火,不必常为灾,勿谓神默默,勿谓天恢恢,勿喜犬不捕,勿夸雕不猜,寄言狐媚者,天火有时来”最后,诗人反思了自然与道德的联系,告诫世人不要轻视自然的威力,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忘却了道德和敬畏之心。同时,通过“寄言狐媚者”这一句话,提醒那些企图以诱惑之术迷惑人心的个体,自然的惩罚终将到来。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于自然、道德、人性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关怀。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