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òng sēng qī zhēn guī háng zhōu tiān zhú sì

送僧栖真归杭州天竺寺

作者:姚合 
wàn fǎ kōng mén lǐ     shī xiū lì jǐ shēng
万法空门里   师修历几生
guò lái xīn yǐ wù     wèi dào xíng mí jīng
过来心已悟   未到行弥精
xī jì zhōng hái dù     lín hūn xī dú míng
溪寂钟还度   林昏锡独鸣
cháo zān chōu wèi dé     cǐ bié qǐ wàng qíng
朝簪抽未得   此别岂忘情

《送僧栖真归杭州天竺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姚合所作,内容是为僧人栖真送行回杭州天竺寺,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僧人修行的坚定和内心的感悟。我们来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万法空门里, 师修历几生, 过来心已悟, 未到行弥精**。这句话开头即点明了僧人栖真修行的环境和目的。在万法空门中,意味着僧人是在一个充满佛教智慧和哲学的环境中修行,通过无数生世的积累,他已经达成了内心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这里“过来心已悟”表明他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修行,内心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的领悟。

2. **溪寂钟还度, 林昏锡独鸣**。这两句话描绘了僧人归途中的自然景象,溪流在寂静中仍然传出了钟声,树林在昏暗中只有锡杖的响声。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是对僧人修行旅程的隐喻,强调了修行者即便在寂静或昏暗中,内心的修行和觉悟仍然在继续。

3. **朝簪抽未得, 此别岂忘情**。这一句涉及僧人的身份。朝簪,古代官员所戴的帽饰,意味着僧人本来可能是一个在世俗世界中拥有官职的人。然而,他已经抽离了这些世俗的束缚,正在向僧侣的身份转变。然而,即便是抽离了这些世俗的身份,与世人的感情并未完全忘却,表达了他对世间的眷恋和对过往的留念。

整首诗通过描绘僧人栖真的修行历程和内心状态,赞美了其坚定的信念、深刻的内心感悟以及对世俗世界的留恋。同时也暗示了在追求精神修行的过程中,与世俗情感的复杂关系。

《送僧栖真归杭州天竺寺》古诗词赏析:

《送僧栖真归杭州天竺寺》是唐代诗人姚合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诗人对僧侣栖真即将归去天竺寺的描述,既传达了对僧人生活的深沉思考,也体现了对佛学修行的感悟和敬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标题解析**:“送僧栖真归杭州天竺寺”中的“栖真”是诗题中的核心人物,意指归隐于真正禅悟之境的僧人。天竺寺则点明了僧人最终的目的地,既暗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预示了归途的神圣与庄严。

2. **首句“万法空门里,师修历几生”**:开篇即揭示了佛教修行的起点,即在一切法皆为空性的世界中,僧人通过修行探索生命的意义与真理。这句诗用“万法空门”形容佛教的广阔与深邃,以及修行的艰辛与漫长,暗示僧人历经多生的修炼与领悟。

3. **“过来心已悟,未到行弥精”**:这两句是对僧人修行过程的描述。通过“过来心已悟”,表达了僧人已洞察生命与宇宙的真谛,心灵已超脱世俗的束缚;“未到行弥精”则强调了僧人对于修行的不懈追求,即使已有所悟,仍不放松日常修行的严谨与精进。

4. **中间四句对景物的描写**:“溪寂钟还度,林昏锡独鸣”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禅意的环境之中。溪流的寂静与钟声的悠扬相互映衬,林间的昏暗与僧人锡杖的鸣响形成对比,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僧人修行环境的自然美,也象征着僧人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5. **“朝簪抽未得,此别岂忘情”**: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僧人归隐的不舍与复杂情感。诗人用“朝簪”象征世俗的权力与地位,暗示僧人放弃这一切是为了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内在的平静。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表达了对僧人归隐的遗憾,同时也不忘表达对僧人修行之路的敬仰与祝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归隐之旅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佛教修行的深刻意义,也表达了诗人对僧侣生活方式的敬仰与对人性深处的探索。通过自然景物与僧人修行的结合,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庄严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对佛教哲学和人生追求有更深的思考。

姚合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