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guò lí shān

过骊山

作者:薛能 
bái lián qiān duǒ zhào láng míng     yī piàn chéng píng yǎ sòng shēng
白莲千朵照廊明   一片承平雅颂声
gèng bào dì sān tiáo zhú jǐn     wén chāng fēng jǐng huà nán chéng
更报第三条烛尽   文昌风景画难成

《过骊山》古诗词释义:

《过骊山》这首诗由薛能所作,是一首描绘过骊山时所见所感的诗歌。下面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1. **白莲千朵照廊明**:这一句用“白莲千朵”描绘了骊山的美丽景致。白莲在这里象征着纯洁、高雅,千朵则强调了数量之多,意在表现骊山环境之优美,光照之下如千朵白莲绽放,映照得道路明亮。

2. **一片承平雅颂声**:这里的“承平”是指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时期,“雅颂”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特指《诗经》中的《雅》《颂》部分。整句话描述了在这样一个和平繁荣的时期,能听到和谐美好的歌声,反映了人们在和谐社会环境中的快乐生活。

3. **更报第三条烛尽**:这里的“第三条烛尽”可能是指对时间的描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或者是在某种仪式中,第三支蜡烛已经燃尽。不过,根据上下文,这句可能更偏向于象征意义,表达一种事物的终结或改变即将发生。在诗词中,烛尽往往寓意着某种结束或转折。

4. **文昌风景画难成**:“文昌”是中国古代星官名,常与文官、文运等联系在一起,这里可能暗指文化、学问、知识等。整句话意为即使要描绘骊山的风景,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暗示了骊山美景的绝妙与独特,即便是最擅长描绘风景的文人,也难以完全捕捉和表达其全部美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过骊山时的景致与感受,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谐、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和难以完全描绘完美景象的感慨。

《过骊山》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薛能所作,以"过骊山"为题,虽字面上看似描绘过骊山的所见所感,但深层意义上,可能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状况和文化的反思与评论。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

1. **白莲与承平的象征**:开篇"白莲千朵照廊明",以"白莲"这一纯净、高洁的意象,象征了当时社会的理想状态,光明、清正,给人以美好的初印象。"承平"二字,通常用来形容国家安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诗人通过"承平雅颂声",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繁荣与和平的赞颂,强调了这种和谐社会环境的正面价值。

2. **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现状**:"更报第三条烛尽",这里的"烛尽"象征时间的流逝,如同蜡烛燃烧到尽头,代表某种事物或状态的终结。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昌风景画难成"则暗示了在时间的推移中,尽管有美好的愿景和努力,但文化或某种理想的创造和传承却难以如愿进行,可能是因为资源的分散、文化的断层,或者时代变迁的影响,使得文化的创新发展面临挑战。

3. **深度的反思**: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骊山之美的表象,更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的现状与挑战。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当前与历史,诗人似乎在反思,是否真能维持长久的和平与繁荣,文化是否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这种反思,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综上所述,薛能的《过骊山》不仅是一首描绘景物的诗篇,更是一次对社会现实和文化现状的深刻反思。它通过白莲的纯净、承平的和谐,以及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挑战,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文化发展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时代脉搏的敏感捕捉。

薛能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