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ǎn qiū
感秋
dān jìng fēi miù wèi běn xìng shí shū suǒ |
眈静非谬为 本性实疏索 |
zhāi zhōng yī jiù zhěn bù jué bái rì luò |
斋中一就枕 不觉白日落 |
dī fēi ài xuān pèi guǎ dé xiè jiē nuò |
低扉碍轩辔 寡德谢接诺 |
cóng jú zài qiáng yīn qiū qióng wèi kāi è |
丛菊在墙阴 秋穷未开萼 |
suǒ cān lèi bìng mǎ dòng yǐng shì yí yuè |
所餐类病马 动影似移岳 |
yù zhù pò táo shuāi qǐ shū cí gěng fù |
欲驻迫逃衰 岂殊辞绠缚 |
yǐ jiàn bǎo shí yǔ yīng fēng shū yǔ yào |
已见饱时雨 应丰蔬与药 |
《感秋》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贾岛对于秋季的感触与思考。让我们分段解释其意义:
1. **眈静非谬为,本性实疏索**:
这句话表明作者在静谧中并未失去自我,其本质是淡泊且略显孤寂的。他选择了一种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并非因为外界的要求,而是出于本性的追求。
2. **斋中一就枕,不觉白日落**:
描述了作者在静修之处,仅需一觉小憩,时间便悄然流逝,说明他沉浸于内心的修养和静思之中,对时间的流逝无感。
3. **低扉碍轩辔,寡德谢接诺**:
“低扉碍轩辔”意思是低矮的门框妨碍了经过的车马,这里象征着作者坚守内心,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避免了世俗的纷扰。“寡德谢接诺”则表示由于品德不高,不接受世俗的应承和承诺,强调其追求内心世界的独立和高洁。
4. **丛菊在墙阴,秋穷未开萼**:
作者在这里以丛菊未完全开放的状态,比喻自己内心的状态或某种坚持。即使在秋天的尽头,菊花还未完全绽放,暗示了作者虽然处于某个阶段的结束,但内心的某些理想或追求还未达到最盛的状态。
5. **所餐类病马,动影似移岳**:
“所餐类病马”暗示作者内心的渴望和追求可能像病马,虽然动力不足,但仍有向前的动力。“动影似移岳”则形容其行动的影响力虽小,却如同山岳般坚定不移,象征着即使外在表现平凡,内心的坚持和力量却如山岳一般巍峨。
6. **欲驻迫逃衰,岂殊辞绠缚**:
“欲驻迫逃衰”表达了作者想要停留并对抗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败,但现实似乎不允许,让人感到无奈。“岂殊辞绠缚”可能是指即使想逃脱束缚,也难以摆脱内心的某种羁绊或困境。
7. **已见饱时雨,应丰蔬与药**:
“已见饱时雨”可能意指在某个时刻,作者看到了雨水的丰沛,暗示了内心渴望的满足或某种外在条件的丰富。“应丰蔬与药”可能是对内心的疗愈和滋养,象征着通过内心的成长和外部环境的丰富,达到心灵的丰盈与和谐。
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作者在秋季的静谧中对自我、生活、自然的深刻反思与内心的追求,以及面对生命阶段变化的感慨。
《感秋》古诗词赏析:
贾岛的这首《感秋》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的结构与节奏
贾岛在诗中运用了节奏感强烈的七言古风,每句七字,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营造出一种自然流畅而又带有深沉意味的韵律。这种结构不仅使诗歌具有音乐感,也便于读者在朗读时体味其中的节奏和情感起伏。
### 内容与主题
1. **自我反思与心境变化**:“眈静非谬为,本性实疏索”,诗人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他意识到自己的静谧并非偶然,而是出于本性中的疏离与淡泊。这种自我反思揭示了诗人在寻求精神上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
2. **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象的对比**:“斋中一就枕,不觉白日落,低扉碍轩辔,寡德谢接诺”,诗人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通过“就枕”、“白日落”、“低扉碍轩辔”等细节,描绘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世俗事务的疏离。这样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纷扰形成鲜明的反差,也暗示了他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
3. **自然与生命的象征**:“丛菊在墙阴,秋穷未开萼,所餐类病马,动影似移岳”,通过菊花未开、马病影动等自然景象,诗人寄托了对生命现状的感慨。菊花未开象征着生命的不完全,马病象征着身体的病痛和生命的脆弱,而“动影似移岳”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流逝。这些象征与比喻,使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和丰富。
4. **对未来的期待与忧虑**:“欲驻迫逃衰,岂殊辞绠缚,已见饱时雨,应丰蔬与药”,在这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某种期待和忧虑。他希望生命能够得以延长,对“饱时雨”、“丰蔬与药”的描述,既是对自然界丰饶的向往,也是对健康和长寿的渴望。同时,“欲驻迫逃衰”中的“迫”字,也透露出诗人对衰老和生命终结的隐隐不安。
### 综合解读
贾岛的《感秋》不仅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更是一首深邃的人生思考之作。通过对自然与生命的观察与感悟,诗人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态度,以及对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哲思,以及流畅的韵律,让读者在品味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