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shěn xiù cái xià dì dōng guī
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shàng rén fēn míng jiàn yù tù tán dǐ méi |
上人分明见 玉兔潭底没 |
shàng rén guāng cǎn mào gǔ lái hèn qiào fā |
上人光惨貌 古来恨峭发 |
tì cí kǒng yán miào xiào fǎng chán jì shì |
涕辞孔颜庙 笑访禅寂室 |
bù suí qīng shān yǐng zuò xué bái tǎ gǔ |
步随青山影 坐学白塔骨 |
jiě tīng wú nòng qín bù lǐ yǒu shēn fú |
解听无弄琴 不礼有身佛 |
yù wèn shī hé zhī hū yǔ wǒ xiāng bié |
欲问师何之 忽与我相别 |
lǜ fù zèng yuǎn yán yán cán fēi zi yuē |
率赋赠远言 言惭非子曰 |
《送沈秀才下第东归》古诗词释义:
贾岛的这首诗《送沈秀才下第东归》通过对沈秀才归乡之旅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全诗以送别为背景,通过对比、隐喻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出世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开篇以"上人"(多指高僧)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清澈的潭水,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清明。然而,潭水深处的“玉兔”(或象征清冷、孤寂的心境)的隐没,暗示了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2. **上人光惨貌,古来恨峭发**:上人的容貌显露出悲凉与坚强,这种情感从古至今未曾改变。这不仅描绘了上人的形象,也暗含了诗人对于古人对于生命、世界和自身境遇深刻思考与遗憾的共鸣。
3. **涕辞孔颜庙,笑访禅寂室**:辞别孔子与颜回庙宇时的泪水,与寻访禅宗静谧的修行之所时的微笑形成对比。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孔子与颜回代表的儒家思想)与佛教精神之间的情感抉择与内心的矛盾。
4. **步随青山影,坐学白塔骨**:随行于青山的影子之中,静坐于白塔之下。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沈秀才归途中的平静与沉思,同时也隐喻着人生的短暂与对永恒的追求。
5. **解听无弄琴,不礼有身佛**:解弹琴者无心弹琴,不向有形的佛像礼佛。这反映了沈秀才内心对精神追求的超越,不依赖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体验与领悟。
6. **欲问师何之,忽与我相别**:表达了诗人想要询问沈秀才归途的方向和目的,但很快意识到他们的分别已成定局。这种突然的意识到,加深了诗人对别离的感伤。
7. **率赋赠远言,言惭非子曰**:最后,诗人以直率的言辞表达了对沈秀才的敬意和感激,并自谦说,这些话远不足以表达他的内心情感,仿佛在孔子面前自谦,表达了对对方才华与智慧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沈秀才的归途,传达了对人生、理想、孤独、禅宗、儒家传统以及自我认知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贾岛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个体在复杂社会与个人内心世界之间的挣扎与寻求。
《送沈秀才下第东归》古诗词赏析:
贾岛的这首诗《送沈秀才下第东归》虽然名字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情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友人沈秀才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中的“玉兔潭底没”和“古来恨峭发”等句子,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暗示了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沈秀才落榜(下第)的惋惜和对于未来的担忧。这里的“玉兔潭底没”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世事难料的无奈,而“古来恨峭发”则暗示了历史的无情和命运的多舛。
接着,诗中“涕辞孔颜庙,笑访禅寂室”描述了沈秀才在遭遇失败后,没有沉浸于悲伤中,而是选择了向孔子和颜回的庙宇致哀,随后又笑着去探访禅寺,寻找心灵的慰藉。这反映了沈秀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他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智慧。
“步随青山影,坐学白塔骨”表达了沈秀才与自然和谐共处、汲取智慧的态度,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物,如青山的坚韧、白塔的静默,来学习和领悟人生真谛。这种对于自然的亲近和对内在智慧的探索,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境界。
“解听无弄琴,不礼有身佛”这两句则表达了沈秀才对于音乐和宗教的某种超然态度,他不再被外界的物质享受和仪式所束缚,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展现出一种内省和超脱的精神追求。
最后,“欲问师何之,忽与我相别”抒发了作者对于沈秀才离去的不舍和对未知旅程的关切。而“率赋赠远言,言惭非子曰”则是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谦虚和对于友人的尊敬,同时也暗示了对于沈秀才东归之行的理解和祝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友情、人生哲学、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朋友在逆境中的关怀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