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dēng lú shì tái

登卢氏台

作者:温庭筠 
xū hé pī yī zuò     hán jiē tà yè xíng
虚合披衣坐   寒阶踏叶行
zhòng xīng zhōng yè shǎo     yuán yuè shàng fāng míng
众星中夜少   圆月上方明
ǎi jǐn wú lín sè     xuān yú yǒu jiàn shēng
霭尽无林色   暄馀有涧声
zhǐ yīng chóu hèn shì     hái zhú xiǎo guāng shēng
只应愁恨事   还逐晓光生

《登卢氏台》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主要描绘了夜晚登卢氏台的所见所感,以下逐句解释:

1. **虚合披衣坐**:意为在空旷之处,诗人披衣而坐。这里可能暗示了夜晚的清冷和孤独,也预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2. **寒阶踏叶行**:踏着寒冷的台阶,走过铺满落叶的地面。这里的“寒”不仅指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可能包含了对某种情感的冷淡或哀伤。

3. **众星中夜少,圆月上方明**:在夜色中,星星寥寥无几,而高高在上的圆月却格外明亮。这句诗通过对比星星与圆月,突出了月色的明亮和孤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某种明亮事物的向往或寄托。

4. **霭尽无林色,暄馀有涧声**:云雾散尽,林间的颜色消失不见,而山涧中依然传来潺潺的水声。这里的“霭尽”与“云雾”象征着事物的消散,而“林色”的消失和“涧声”的持续,可能寓言着自然界的永恒与世事的变迁。

5. **只应愁恨事,还逐晓光生**:诗人认为,只有一种事情是可以随着晨光的到来而生发的,那就是愁恨。这里用“只应”表达了对愁恨的唯一性认定,同时“逐晓光生”则暗示了愁恨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散,但最终又可能在新的清晨再次浮现,表达了对愁苦情绪反复的无奈和宿命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愁苦情绪的深刻体会,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登卢氏台》古诗词赏析:

温庭筠的《登卢氏台》一诗,通过其描绘的夜晚景色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句营造氛围**:“虚合披衣坐”,诗人独自一人在夜晚披衣而坐,虚合可能指的是闭合之意,暗示周围环境的空旷与宁静,也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这句从动作入手,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为全诗的情感基调定下了基础。

2. **细节描绘,增加画面感**:“寒阶踏叶行”,在寒凉的台阶上,诗人踏着落叶前行。这里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景象,如寒冷的台阶和秋天的落叶,还通过“寒”和“踏”等动词,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行走在夜晚的冷清与孤独。

3. **对比突出主题**:“众星中夜少,圆月上方明”,在夜空中,群星稀少,而一轮圆月却格外明亮。这组对比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星空景象,还象征着在人世间的孤独与孤独中的光明。圆月的明亮与群星的稀少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找内心光明的挣扎。

4. **环境描写深化情感**:“霭尽无林色,暄馀有涧声”,雾气散尽,再也看不见树林的颜色,只剩下山涧中传来的潺潺流水声。这句环境描写不仅描绘了视觉与听觉上的场景,更通过“无林色”和“有涧声”形成对比,增强了诗中情感的深度。在夜深人静、万物归于寂静的时刻,只有山涧的流水声在耳边回响,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思考。

5. **结尾揭示主旨**:“只应愁恨事,还逐晓光生”,诗句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寂静的夜晚,诗人的愁绪与遗憾之事似乎与日出一同生发,暗示了诗人无法摆脱的愁苦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新一天开始的希望与期待,展现了一种在困境中寻求光明与希望的态度。

综上所述,《登卢氏台》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深入挖掘,不仅展现了夜晚的自然景色,更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与意境的作品。

温庭筠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