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guò luò yáng chéng

过洛阳城

作者:于武陵 
shì rén wú zhèng xīn     chóng wǎng xiá zhōng qín
世人无正心   虫网匣中琴
hé yǐ jīng shí fèi     fēi wèi yú ěr yīn
何以经时废   非为娱耳音
dú lìng gāo yùn zài     shuí gǎn xì chén shēn
独令高韵在   谁感隙尘深
yīng shì nán fēng qū     shēng shēng bù hé jīn
应是南风曲   声声不合今

《过洛阳城》古诗词释义:

于武陵的这首《过洛阳城》在描述洛阳城的荒凉景象时,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让我们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1.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首句“世人无正心”揭示了人性的普遍缺失,即人们失去了真诚与正直。接着的“虫网匣中琴”形象地描绘了一把搁置已久、布满蜘蛛网的古琴,意味着虽有美好事物(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美的追求)却因人心的忽视而被遗忘。

2. **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独令高韵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反问,解释了上述景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琴声不能取悦耳朵,而是因为人心的荒芜使得美好的事物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听众。同时,最后一句“独令高韵在”强调了美的旋律(这里象征文化、艺术或道德的高洁品质)依然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不因世俗的忽视而消失。

3. **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这一段的前半句“谁感隙尘深”询问了有谁能够理解、感受到这尘封岁月的深意。后半句“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进一步揭示了美的旋律与当代的不相契合。南风曲可能象征着传统、古风或与现代主流文化相异的价值观,强调了古今之间的隔阂,而美的旋律则在其中寻求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城的荒凉景象,隐喻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遗忘与忽视,以及文化、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美的永恒价值的信念,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美好的事物总会以某种形式存在,期待着能够理解与欣赏它的人。

《过洛阳城》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过洛阳城》展现了于武陵对于道德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寓言般的叙述,表达了对社会风气、个体坚守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感慨。

1. **首句“世人无正心”**:这句话开篇便提出了对当前社会道德风气的批评,认为人们失去了正直之心,这不仅是个体品质的缺失,也象征着整个社会价值的偏移。

2. **“虫网匣中琴”**:这里使用“虫网”与“琴”作为意象,形象地比喻了因为人们内心的缺失导致优秀的事物被忽视或被污染,如同佳琴被蛛网覆盖,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和价值。

3. **“何以经时废”**:这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何这些美好和有价值的事物会被长期废弃?它不仅仅是对琴的疑问,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和道德风尚的质疑。

4. **“非为娱耳音”**:这里指出,事物被废弃并非是因为其声音或艺术价值的减弱,而是因为人们内心的忽视和不重视。这反映了价值判断的错位。

5. **“独令高韵在”**:这句话突出了即使在社会普遍道德缺失的情况下,仍然有其高尚的品质和艺术价值存在,这些高雅的韵律无法被完全埋没。

6. **“谁感隙尘深”**:这里的“隙尘”既指琴被蛛网覆盖的尘埃,也暗指社会中不被重视的真善美。它强调了这些珍贵的价值在被埋没或忽视的情况下的深沉和不易察觉。

7. **“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最后,诗人借用“南风曲”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当前社会中缺失这种美好风尚的遗憾。这里的“不合今”不仅仅是音乐上的不合拍,更深层地反映了时代与理想之间的脱节。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于社会道德堕落和艺术价值被忽视的忧思,同时也寄托了对于高尚品质和理想社会的渴望。于武陵以深沉的笔触,揭示了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于武陵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