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lù mén xià rì

鹿门夏日

作者:皮日休 
yǐn yǐn jù ruò léi     zǎn fū bù zhī zú
隐隐聚若雷   噆肤不知足
huáng tiān ruò bù píng     wēi wù jiào shí ròu
皇天若不平   微物教食肉
pín shì wú jiàng shā     rěn kǔ wò máo wū
贫士无绛纱   忍苦卧茅屋
hé shì mì gāo yú     fù wú tài cāng sù
何事觅膏腴   腹无太仓粟

《鹿门夏日》古诗词释义:

《鹿门夏日》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所作的一首诗,其内容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批判性。我们可以逐句解释其意义:

1."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这段描绘的是夏日雷雨的场景,雷声隐隐约约,仿佛聚集在一起,仿佛要破空而至。同时,它也隐喻了那些看似微小却不知满足的事物,它们不断地啃咬,吞噬着人们的利益或幸福,却不知满足。

2."皇天若不平,微物教食肉":这里表达了对不公现象的不满和批判。意思是如果天公不显公正,那小小的邪恶之物就会肆意地享受权力和资源,象征着即便在公正缺失的情况下,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也偏向了那些不应得的“微物”。

3."贫士无绛纱,忍苦卧茅屋":这句话描绘了贫苦士人的生活状态。贫士们没有华丽的绛纱袍,只能忍耐着生活的艰辛,在简陋的茅屋中静静地躺着。象征着社会底层人士的贫穷与无助,强调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4."何事觅膏腴,腹无太仓粟":这里的“膏腴”指的是肥沃的土地,用来比喻丰饶的资源和财富。这句话意味着人们为何要寻找肥沃的土地,(即追求资源与财富)然而,他们的腹部却无法填满,似乎在暗示无论社会如何分配资源和财富,总有那么一些人无法得到满足,这进一步体现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整体而言,《鹿门夏日》通过描绘夏日雷雨的景象,以及对社会现象的隐喻性描述,反映了对社会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同情与关注。

《鹿门夏日》古诗词赏析:

皮日休的《鹿门夏日》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和情感共鸣的诗。通过这首诗,作者通过对夏日中微小生物(蚊虫)的描绘,反映了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困境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1. **隐喻与对比**:诗的前两句“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以夏日蚊虫的聚集体形象,暗喻人世间的群小或势力群体,它们聚集时声势浩大,却不知满足。这里使用了“雷”这一自然现象来强化群体聚集的威力和气势,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与强权。

2. **批判与反思**:后两句“皇天若不平,微物教食肉”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意味着即便在“皇天”(即天道、公正)似乎不能完全伸张正义的情况下,这些微小的生物(这里可以理解为代表着不义与贪婪的人或群体)依然能够“食肉”,即获得利益或权力,这是对当时社会某些不公现象的辛辣讽刺。

3. **个人境遇与情感**:诗的下半部分转向个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贫士无绛纱,忍苦卧茅屋”描绘了一位贫寒士子的生活状况,他虽然没有富贵之家的华丽衣物(绛纱),却仍然坚韧地生活在简陋的茅屋中。这种境遇与诗的开头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个人在社会不公面前的无力与挣扎。

4. **理想与追求**:“何事觅膏腴,腹无太仓粟”则表达了对高尚人格和满足心灵的追求。在这里,“膏腴”可以理解为肥沃的土地,象征着物质的丰富与满足。然而,诗人认为真正的满足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富足,这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哲思。

总的来说,皮日休的《鹿门夏日》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个人境遇的反思以及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皮日休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