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dēng xià zhōu chéng lóu

登夏州城楼

作者:罗隐 
lí pàn shuāng qián ǒu dé cún     kǔ jiào chí wǎn bì lán sūn
篱畔霜前偶得存   苦教迟晚避兰荪
néng xiāo zào huà jǐ duō lì     bù shòu yáng hé yì diǎn ēn
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
shēng chù qǐ róng yī yù qì     yào shí hái xǔ shàng jīn zūn
生处岂容依玉砌   要时还许上金樽
táo gōng méi hòu wú zhī jǐ     lù dī yōu cóng jiàn lèi hén
陶公没后无知己   露滴幽丛见泪痕

《登夏州城楼》古诗词释义:

这是一首罗隐的诗,标题为《登夏州城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释:

**首句**:“篱畔霜前偶得存, 苦教迟晚避兰荪。”

在这首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一种植物在篱笆旁和霜降前偶然得以生存的状态。这株植物似乎是努力让自己变得迟开晚谢,以避免与兰花和香草这些更受欢迎的植物竞争,可见其生存环境的艰难。

**次句**:“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感叹这植物能够抵抗自然界的许多力量,却不曾得到太阳给予的任何恩惠。这里的“造化”和“阳和”分别指的是自然界的造物者和阳光、温暖等自然资源,诗人借以表达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抗争,同时也暗示了它所面临的命运的不公。

**三句**:“生处岂容依玉砌, 要时还许上金樽。”

第三句开始描述这植物生长的地方不宜,即便如此,它仍然在特定的时间提供了花朵,供人们采撷(“上金樽”)。这里可能暗示了即使生长环境恶劣,但植物仍然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四句**:“陶公没后无知己, 露滴幽丛见泪痕。”

最后一句中的“陶公”指的是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著称。诗人在此通过“陶公没后”表达了对无人赏识、孤独寂寞的植物的同情。露水滴落在幽暗的丛中,仿佛是植物流下的泪痕,暗示了植物虽有贡献,却无人欣赏的悲凉境遇。

整首诗通过植物的形象,隐喻了作者对自己(或某种特定群体)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努力生存,却常被社会忽视和不公正对待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生命韧性和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郁和对不公平的谴责。

《登夏州城楼》古诗词赏析:

《登夏州城楼》这首诗,不仅仅是罗隐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抒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篱畔霜前偶得存”,开篇便描绘了一种不经意间的生命状态,描述了那些在霜前篱畔偶然得以存活的植物,展现了它们生命力的顽强。这种偶然性,暗示了生命的不确定性与脆弱性。

“苦教迟晚避兰荪”,这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这些植物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避开更有竞争力的“兰荪”(兰花和荪草),即在自然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

接下来的“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则揭示了生命的生存之道。这里,罗隐通过自然界的力量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与自我保护机制。生命的成长并非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的“阳和恩泽”,而是通过“销”(消耗、抗争)造化之力,展现出生命力的坚韧与独立性。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这两句将植物的生长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描述了生命在面对人类环境改变时的适应与挑战。一方面,植物生长的环境可能并不都是“玉砌”般的理想条件,另一方面,它们也能在需要时,适应甚至借助“金樽”(可能象征人类活动的影响力)的环境条件。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最后两句充满了对陶渊明(陶公)的怀念与感慨。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情感共鸣,即使在生命的孤独与艰难中,依然能找到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共鸣。泪痕不仅描绘了植物在逆境中的悲凉,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与自我慰藉。

综上所述,罗隐的《登夏州城楼》通过自然界的植物生长现象,巧妙地融入了对生命、自然、人类活动与个体情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深刻的哲学思考。

罗隐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