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yǒng yuè

咏月

作者:罗隐 
zhǎng qián liú shuǐ zhù wú chén     zhǎng xià xuān chē rì rì xīn
掌前流水驻无尘   掌下轩车日日新
mán xiàng shān tóu gāo jǔ shǒu     hé zēng zhāo dé lù xíng rén
谩向山头高举手   何曾招得路行人
juǎn liù bǎi wǔ shí bā
卷六百五十八

《咏月》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咏月》由唐代诗人罗隐所作,它通过描述月的形象和其对自然与人类的影响,表达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掌前流水驻无尘**: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水在月光下仿佛被月的光芒所洗涤,尘埃不生,象征着月光的纯净与清冷,对万物有着净化的作用。

2. **掌下轩车日日新**:这里的“掌下”与上一句的“掌前”相呼应,是指月光覆盖的地面。诗人通过“轩车”这一词汇,描绘了日复一日、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用“日日新”表达出尽管世事变迁、人来人往,但月光依旧如初,不变其色,与“驻无尘”的静谧形成了对比。

3. **谩向山头高举手**:这一句诗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通过“谩”(徒然、无意义)与“高举手”(举起手却无动作,象征徒劳无功或不得其所),表达了人类在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渺小和无力感。山头代表了自然的高处,与月光的普照形成对比,暗示着即便人类尝试接触或模仿月光的“高度”,也往往徒劳。

4. **何曾招得路行人**:这是对前一句的深化。诗人通过“何曾招得路行人”表达了一个更深的寓意:即便月光如此明亮、普照万物,它并不能吸引或改变行人的道路。这里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现象,更是借月光来比喻人生的道路和命运,暗示着即使在最明亮的指引下,人仍然可能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行,不受外界强加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对自然与人类的不同影响,以及对人生道路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月光的纯净与恒常与人类的忙碌与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宇宙秩序与人类存在的思考。

《咏月》古诗词赏析:

罗隐的《咏月》这首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月亮在人间的象征意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掌前流水驻无尘**:首句用“掌前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驻无尘”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尽管时间不断流逝,世间却尘垢重重,未得净化。这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心灵纯净的渴望。

2. **掌下轩车日日新**:第二句中的“轩车”代表了社会的繁华与变迁。每天新的车马涌动,象征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这一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更替,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3. **谩向山头高举手,何曾招得路行人**:这两句诗通过动作与结果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追求的反思。在山头高举手仿佛在寻求某种指引或帮助,但“何曾招得路行人”则暗示了现实中的孤立无援与迷茫。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隐含了对于社会、人性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4. **卷六百五十八**:这个注释可能指的是诗集的编号或编排位置,与诗的直接内容关系不大,但反映了这首诗在罗隐作品中可能的位置和被归类的方式。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时间、变化、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个人如何保持自我价值和寻求精神纯净的主题。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于生活的深层思考。

罗隐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