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zèng lǐ méng sǒu

赠李蒙叟

作者:杜荀鹤 
xī shùn céng gēng dì     yí fēng rì jì liáo
昔舜曾耕地   遗风日寂寥
shì rén nà kěn jì     dà shèng bù xīng yāo
世人那肯祭   大圣不兴妖
diàn yǔ qiū lín huài     shān sōng yě huǒ shāo
殿宇秋霖坏   杉松野火烧
shí é jìng yín sì     sī zhú zuì shān xiāo
时讹竞淫祀   丝竹醉山魈

《赠李蒙叟》古诗词释义:

杜荀鹤的《赠李蒙叟》这首诗,反映了一种对古代道德风尚逐渐衰败的感慨,以及对当世人们信仰的怀疑和忧虑。我们可以逐段解释其意思:

1."昔舜曾耕地,遗风日寂寥", 这句诗提到古代的圣贤舜帝曾经耕田,表明了古代道德风尚和勤勉精神的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风尚却变得越来越稀少,"日寂寥"暗示了这一道德风尚的日渐消逝。

2."世人那肯祭,大圣不兴妖", 这里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人们不愿或不真正尊重古代圣贤的行为的批评。"那肯祭"暗示了人们不进行祭祀活动,可能是因为对古代圣贤的尊崇程度降低。"大圣不兴妖"则可能暗指大人物(可能是指统治者或道德领袖)未能阻止迷信和妖术的兴起,暗示了道德风尚和科学理性可能在社会中被妖术等迷信活动所侵蚀。

3."殿宇秋霖坏,杉松野火烧", 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景观的衰败景象。"殿宇秋霖坏"可能象征着古建筑(可能象征着文化、道德或社会结构)在自然灾害(这里可以理解为比喻的自然力量或时间的流逝)的侵蚀下变得破败不堪。"杉松野火烧"可能指古代的自然或文化象征物(这里可能是道德风尚的象征)在野火(可能象征着无知或破坏的力量)中被烧毁,显示出古文化的消亡。

4."时讹竞淫祀,丝竹醉山魈", 这句诗表达了对当世人们错误信仰和迷信活动的批评。"时讹竞淫祀"可能是指人们盲目迷信、胡乱祭祀,暗示了道德观念和正确信仰的丧失。"丝竹醉山魈"可能指人们沉迷于音乐(丝竹)和鬼怪(山魈)的活动,暗示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对迷信的崇拜。总体而言,这句诗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和精神空虚的担忧。

综上所述,杜荀鹤的《赠李蒙叟》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代道德风尚的消逝、人们对古代圣贤的遗忘,以及对当世社会迷信风气的批评,表达了对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衰败的忧虑。

《赠李蒙叟》古诗词赏析:

杜荀鹤的《赠李蒙叟》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滑坡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道德坚守的坚持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首句“昔舜曾耕地,遗风日寂寥”
诗人以古圣贤舜帝为例,指出过去的德行与教化日渐稀少,暗含了对当下社会道德观念逐渐弱化的感慨。舜帝耕田的故事,代表了勤俭、淳朴和教化民众的美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德似乎在社会中逐渐失去了踪影。

### 接着的“世人那肯祭,大圣不兴妖”
这两句将视角从宏观历史转向现实社会。第一句中“世人那肯祭”,表达了人们对传统道德的忽视,不再举行祭祀以纪念和学习古代圣贤的行为。第二句“大圣不兴妖”则批评了社会中流行的一些不正当的迷信活动,强调了对正直信仰的缺失。这里“大圣”既可以理解为对古代圣贤的尊称,也可以寓意为正直的道德领袖,而“妖”则代表了邪恶、不正之风。

### 中间部分“殿宇秋霖坏,杉松野火烧”
这两句描述了自然环境的破坏,殿宇在秋雨中逐渐衰败,杉松也被野火焚烧。这样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的描述,也是隐喻了社会文化与道德环境的衰落,以及人们面对传统价值观念逐渐流失时的无力感。

### 最后的“时讹竞淫祀,丝竹醉山魈”
这两句揭示了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严重扭曲。第一句“时讹竞淫祀”指的是社会风气腐化,人们竞相举行不道德的祭祀活动。第二句“丝竹醉山魈”则进一步形象地表达了音乐(丝竹)的娱乐已经变成迷惑人心、使人沉迷于非理性事物的手段,暗示了社会精神生活的空虚和道德沦丧。

### 结语
整体来看,杜荀鹤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古代美德的怀念、对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期待,表达了深刻的社会忧虑和道德觉醒的呼唤。诗人在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差异中,提醒人们珍惜并传承传统美德,同时呼吁社会进行积极的变革,重建道德与价值体系。

杜荀鹤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