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g bǔ quē shān jū
郑补阙山居
chūn wǎng hǎi nán biān qiū wén bàn yè chán |
春往海南边 秋闻半夜蝉 |
jīng tūn xǐ bō shuǐ xī chù diǎn dēng chuán |
鲸吞洗钵水 犀触点灯船 |
dǎo yǔ fēn zhū guó xīng hé gòng yī tiān |
岛屿分诸国 星河共一天 |
cháng ān què huí rì sōng yǎn jiù fáng qián |
长安却回日 松偃旧房前 |
《郑补阙山居》古诗词释义:
《郑补阙山居》是唐代诗人李洞创作的一首诗,全诗通过描绘郑补阙(假设为唐朝官职)的山居生活,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下面逐段解释诗文意思:
1. **春往海南边,秋闻半夜蝉**:
这两句描述了郑补阙的山居生活并不局限于一地,他的生活体验跨越了不同的季节与地域。春天,他可能远游到了海南,享受热带的春日风光;到了秋天,山居中依然能听到半夜的蝉鸣,展现出山居的宁静与大自然的丰富多样性。
2. **鲸吞洗钵水,犀触点灯船**:
这两句描绘了郑补阙在山居生活中与自然界的互动。"鲸吞洗钵水"可能象征着在山中寻找清澈的水源,就像是巨大的鲸鱼吞下洗钵的水,强调了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自然界的壮阔;"犀触点灯船"可能是指用犀牛角触碰船只上的灯火,寓意着山居生活中的偶然发现或与自然界的奇特互动。
3. **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
"岛屿分诸国"描述了山居生活远离尘嚣,与外界联系似乎被无形的岛屿隔绝,又可能象征着不同文化的交融;"星河共一天"则强调了山居与宇宙的密切联系,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仰望同一片星空,给人以宇宙的广阔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慨。
4. **长安却回日,松偃旧房前**:
"长安却回日"可能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郑补阙虽然在山居,但对长安(古代首都,象征权力与繁华)的思念或关注并未消减;"松偃旧房前"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山居生活已经成为了郑补阙生活中的一部分,松树静静地矗立在旧居之前,象征着时间的静谧与自然的永恒。
整首诗通过这些富有想象的描绘,展现了郑补阙山居生活的独特魅力,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对精神自由和宇宙宏观的感悟。
《郑补阙山居》古诗词赏析:
李洞的《郑补阙山居》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对古人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材与背景
这首诗展现了李洞对山居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郑补阙(补阙,唐代官职,负责校正文字、提出政见)的山中居所,反映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着迷,以及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也寓意着隐居生活的恬静与和谐。
### 诗意解析
1. **春往海南边,秋闻半夜蝉**:开头两句描绘了山居周边的自然环境,春季去往遥远的海南边,秋夜能听见远处的蝉鸣。这种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广袤与丰富,同时也隐喻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节奏。
2. **鲸吞洗钵水,犀触点灯船**:这两句通过奇特的自然景象——鲸鱼似乎在吞食洗钵的水,犀牛则用角触碰灯船,展现了山居生活中的神秘与自然界的奇迹。这些场景充满了想象与诗意,暗示着山居生活中的新奇与探索精神。
3. **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岛屿被分割在不同的国家,但天空中的星河却共属一人。这句诗巧妙地将宏观的自然景象与个体的感知联系起来,体现了宇宙的广阔与人的渺小,同时也寓意着无论身处何地,星空下的人们都在共同的宇宙中寻求着内心的平静与指引。
4. **长安却回日,松偃旧房前**: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比长安的繁华与山居的宁静,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当下生活的珍惜。松树在屋前倒下,既是一种自然的变化,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与山居生活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简单而自然生活的深深向往。
### 总体评价
《郑补阙山居》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哲理性的诗作。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深刻体悟。诗中既蕴含了对自然界奇迹的赞叹,也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远离喧嚣、回归内心宁静生活的追求。李洞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其对自然的热爱,也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唐代文人普遍追求的隐逸情怀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