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dēng pó yáng sì gé

登鄱阳寺阁

作者:贯休 
liù qī nián bú jiàn     xiāng féng bìn yǐ cāng
六七年不见   相逢鬓已苍
jiāo qíng zhōng dàn bó     shī yǔ gèng qīng kuáng
交情终淡薄   诗语更清狂
wèi dé dān xiāo biàn     yī qián sì bì huāng
未得丹霄便   依前四壁荒
dàn lìng wú dào zài     wǎn dá yì hé fáng
但令吾道在   晚达亦何妨

《登鄱阳寺阁》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标题为《登鄱阳寺阁》,由唐代诗人贯休所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诗的含义:

1. **首句“六七年不见,相逢鬓已苍”**: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的情景。"六七年不见"表明分别已久,而"鬓已苍"则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不仅指年龄的增长,也象征着岁月的沧桑。这句话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觉。

2. **“交情终淡薄,诗语更清狂”**:
"交情终淡薄"意味着尽管岁月流逝,昔日的友情可能变得淡薄,不再如初。"诗语更清狂"则表明即使友情不如从前,但诗人的才华和表达依然如故,以一种更加自由、放纵的方式展现。这可能反映了诗人面对生活的豁达和个性的独特。

3. **“未得丹霄便,依前四壁荒”**:
"未得丹霄便"暗示了诗人虽有追求和理想,但尚未达到其目标或境界。"依前四壁荒"则可能意味着即便没有达到期望的高度,但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态度,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

4. **“但令吾道在,晚达亦何妨”**:
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个人信仰和道路的坚定。"但令吾道在"意味着只要自己的信念和道路没有改变,那么无论是否晚达,都无妨。这展示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的执着,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积极乐观。

综上所述,这首诗表达了贯休对老友重逢的感慨,对时间流逝和友情变化的思考,以及在追求理想和保持自我间的平衡。诗中既有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展现了诗人面对挑战的坚定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登鄱阳寺阁》古诗词赏析:

贯休的这首《登鄱阳寺阁》透露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比和自我反思,展示了对时间、交情、诗性追求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相见之感**:“六七年不见,相逢鬓已苍”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久别重逢的场景,时光流逝在二人的鬓角留下了痕迹。这里既包含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也暗示了彼此在外的岁月之长。

2. **友情之淡**:“交情终淡薄”直接点明了友情在岁月的侵蚀下可能逐渐淡薄的主题。这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观察,也是对人际关系变迁的感慨。

3. **诗性之狂**:“诗语更清狂”一方面可能指诗人在诗作中更加追求个性的表达和情感的释放,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在生活的磨砺中,诗人仍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执着。这里的“清狂”是诗人特立独行的诗歌风格与个性的象征。

4. **人生追求**:“未得丹霄便,依前四壁荒”表现出诗人对事业或人生目标的追求。这里的“丹霄”可能象征着成功、荣誉或人生巅峰。即使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诗人心中依旧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如“依前四壁荒”。

5. **道在心安**:“但令吾道在,晚达亦何妨”揭示了诗人的处世哲学。他认为只要内心的道德和理想(“吾道”)存在,晚达(即较晚取得成功)也不失为一种美好。这种观点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即成功或名利并不是衡量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

整体而言,贯休的《登鄱阳寺阁》通过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描绘,探讨了时间、友情、艺术追求和人生价值等主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真谛的深刻感悟。

贯休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