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ē nà qū ( èr shǒu )
纥那曲(二首)
biān cǎo biān cǎo |
边草 边草 |
biān cǎo jǐn lái bīng lǎo shān nán shān běi xuě qíng |
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
qiān lǐ wàn lǐ yuè míng míng yuè |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 |
míng yuè hú jiā yī shēng chóu jué |
明月 胡笳一声愁绝 |
《纥那曲(二首)》古诗词释义:
《纥那曲(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以边塞战争为主题,通过对边塞景象、士兵情感的描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下面是逐段解释这两首诗的意思:
### 第一首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这一句描述了边疆的草木,随着士兵的年复一年的驻守,边草也仿佛见证了他们的青春消逝,暗示了战争的长期与士兵的疲惫与衰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这两句则描绘了边塞的壮丽自然风光:山岳连绵,南北雪光洁白,千里万里月光洒满大地,展现了一种壮阔而空旷的景象,同时也是对边塞环境的诗意化描绘。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明月,明月”重复出现,强调了月光的明亮与纯净,但它同时也是孤独与忧愁的象征。在这寂静而明亮的月夜,胡笳的独奏却带来了一声绝响,仿佛在诉说着战士们内心的愁苦与无奈,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达到高潮。
### 第二首
### 请提供第二首的完整内容以便进行解释。
由于您只提供了一首诗的全部内容,关于第二首诗的解释暂时无法进行。如果您能提供第二首诗的完整文本,我很乐意帮助您逐段解释其含义。
《纥那曲(二首)》古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纥那曲(二首)》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边疆生活和战事的深刻感受,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和音乐意象,将边塞的景物与人物的情绪紧密结合,展现了战争与时间对人们心灵的深刻影响。
### 题目解读
《纥那曲》的题目或许指的是曲名,暗示了这首诗具有一定的音乐性,用音乐的意象来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纥那(或其他地方方言读作“纥那”)在古代可能与某种边疆民族或地方习俗有关,通过这个元素,诗歌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 诗句分析
1.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此句以“边草”作为开篇,借以象征边疆的荒凉与持久,暗示战争的漫长与残酷。草的“边”象征边疆的辽阔与遥远,而“尽来兵老”则是对岁月的流逝和战事的持续的直接描绘,表现了战争对士兵的身心摧残。
2.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这一句通过描述边疆的自然景观,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空旷的氛围。山南山北、千里万里之间,雪已消融,月色明亮,展现了边塞的壮丽与辽阔,同时也暗示着战争与和平交替的自然规律。
3.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在月色的映照下,胡笳的哀音响起,穿透寂静的夜空,直击人心。胡笳是一种古代边疆民族的乐器,其声音哀婉动听,常用来表达悲凉、思乡或战死者的情感。这里的“愁绝”不仅描绘了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也暗含了对战争的哀叹与对和平的渴望。
### 总体赏析
《纥那曲》通过自然景物和音乐意象的对比与结合,构建了一幅边疆的战争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荒凉,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心灵的深刻影响,也触及了更广泛的人性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