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ù shàng shū
赋尚书
chóng wén shí zhù bù dōng guān hái tíng niǎn |
崇文时驻步 东观还停辇 |
chuò shàn wán sān fén huī dēng pī wǔ diǎn |
辍膳玩三坟 晖灯披五典 |
hán xīn dǔ ròu lín fēi pò kàn chén miǎn |
寒心睹肉林 飞魄看沉湎 |
zòng qíng hūn zhǔ duō kè jǐ míng jūn xiān |
纵情昏主多 克己明君鲜 |
miè shēn zī lèi è chéng míng yóu jī shàn |
灭身资累恶 成名由积善 |
jì chéng bǎi wáng mò zhàn jīng suí suì zhuǎn |
既承百王末 战兢随岁转 |
《赋尚书》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标题为《赋尚书》,作者为唐代的李世民,即唐太宗。根据诗的内容,可以大致解释如下:
### 崇文时驻步, 东观还停辇,
这两句表明了李世民对文化的重视。他停下前行的马车(辇),表达了对文化知识的专注和敬仰。
### 辍膳玩三坟, 晖灯披五典,
“辍膳”意味着停止用餐,专心致志地阅读书籍。这里的“三坟”和“五典”是中国古代的文献,代指古代的哲学和历史著作,李世民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 寒心睹肉林, 飞魄看沉湎,
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上因贪婪和暴政而导致的恶果的深刻反思。其中,“肉林”常用来形容奢侈和浪费,比喻暴君的暴政导致的荒淫无度;“沉湎”则意味着沉溺于某种事物,这里指的是暴君沉溺于享乐,不顾民众死活。
### 纵情昏主多, 克己明君鲜,
这两句对比了历史上放纵自己,追求享乐的昏君和能克制自我,明智治国的明君。暗示了治理国家需要节制与自我反省。
### 灭身资累恶, 成名由积善,
这里强调了个人的德行对自身命运的影响。一个人若累积恶行,最终可能身败名裂;相反,通过积累善行,可以获得好的名声和命运。
### 既承百王末, 战兢随岁转,
这两句总结了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哪位帝王,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考验。这里的“战兢”意味着对未来的担忧和警觉,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努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和变化。
整体上,这首诗反映了李世民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治国理政的反思,强调了文化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明智领导和自我克制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
《赋尚书》古诗词赏析:
李世民的《赋尚书》是一篇体裁独特的文章,它以赋体形式表达,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内涵。文章主要探讨了君主治国之道,强调了明君善政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思了历史上的君主昏庸与残酷治理的后果。
### 文章赏析
1. **主题深刻**:文章通过对历史君主的观察与分析,对比明君与昏君的不同治理方式与结果,强调了政治清明、百姓福祉的重要性。李世民通过“崇文时驻步, 东观还停辇”等描写,体现了他在治国过程中对文献典籍的重视与利用,反映出他对知识治国理念的追求。
2. **道德伦理**:文章多次提及“克己”与“积善”等道德伦理观念,表明李世民在理想君主形象上的追求。他认为,明君不仅需要有远见卓识,更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善行来积累国之福祉。
3. **历史反思**:“寒心睹肉林, 飞魄看沉湎”等描述,强烈表达了对历史中残酷统治的反思,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李世民通过这样的对比,警示后世君主应当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4. **自我警示**:“既承百王末, 战兢随岁转”反映了李世民作为皇帝,即便在继承了历史的重任,也始终保持谨慎与警惕,时刻警醒自己不能忘记治国的初心与责任。
### 总结
《赋尚书》不仅是一篇历史反思之作,也是李世民个人治国理念的体现。它通过深刻的历史对比与伦理道德的探讨,强调了明君与善政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李世民通过这篇作品,不仅向后世展示了他的智慧与远见,也传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