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ù dé fú qiáo
赋得浮桥
àn qū fēi qiān lǐ qiáo xié yì qī xīng |
岸曲非千里 桥斜异七星 |
zàn dī féng niǎn dù hái gāo zhí làng jīng |
暂低逢辇度 还高值浪惊 |
shuǐ yáo wén yì dòng lǎn zhuǎn jǐn huā yíng |
水摇文鹢动 缆转锦花萦 |
yuǎn jìn suí lún yǐng qīng zhòng yīng rén xíng |
远近随轮影 轻重应人行 |
《赋得浮桥》古诗词释义:
### 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岸曲非千里, 桥斜异七星,**
- **岸曲非千里**:岸边的弯曲并非绵延千里,这里描绘了桥梁所处环境的独特之处,岸线的曲折不同于那种遥远的景观。
- **桥斜异七星**:桥身倾斜的角度不同于那七颗星排列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桥梁构造的特殊,可能在描述桥梁的独到设计或位置。
**暂低逢辇度, 还高值浪惊,**
- **暂低逢辇度**:在桥身暂时降低时,载有帝王的辇车经过,这句可能描绘了皇家使用浮桥通行的场景,体现了桥的临时性特点。
- **还高值浪惊**:桥身恢复高度时,水面上的波浪和水浪对桥体产生了影响,表现了浮桥随着水流和天气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水摇文鹢动, 缆转锦花萦,**
- **水摇文鹢动**:水波摇晃,画有花纹的船(鹢)也随之动了起来,这里可能是对桥梁周围水面上船只活动的描述,也体现了水体对浮桥的影响。
- **缆转锦花萦**:缆绳在旋转,缠绕出如锦花一般的图案,这可能是在描述船只系缆或桥体与水面互动时缆绳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浮桥与水面的联系。
**远近随轮影, 轻重应人行,**
- **远近随轮影**:无论远近,轮影都在随着人行的浮桥而变化,这里的“轮影”可能是指车轮的影子,体现了浮桥在不同距离和视角下的观感。
- **轻重应人行**:根据行人的重量和行动,浮桥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这里可能是形象地描述了浮桥的承载能力或设计原理,强调了其能够适应不同承载状态的能力。
### 总结:
整首诗通过描绘浮桥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特性与反应,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与工程技术价值。从岸线、桥梁设计到水波、缆绳以及行人对浮桥的影响,以及浮桥在不同距离下的视觉效果,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浮桥这一创新交通方式的赞美与赞叹。
《赋得浮桥》古诗词赏析:
李世民的这首《赋得浮桥》是一首描绘浮桥的诗作。诗中的描绘充满了对浮桥结构与功能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以下是逐句赏析:
1. **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 - 这两句诗开篇即点出了浮桥的独特之处,岸线的曲折并非是简单的千里之长,而是充满了变化与趣味;桥的斜度与七星桥(一种传统桥型)有所不同,表现出设计的巧妙与别具一格。这里使用“非千里”和“异七星”强调了浮桥的独特性和非同寻常之处。
2. **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 - 这两句描写了浮桥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当有车辆或行人在桥上通过时,浮桥会暂时降低以方便通行;而在波涛汹涌的水域,浮桥又会升高以避免被浪涛冲击,展现出浮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3. **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 - 这两句描绘了浮桥在水面上的动态与美感。水波荡漾,船上的文鹢(古代船上的装饰)随之摇曳,与水面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桥上的缆绳在水中转动,仿佛围绕着一种绚丽的花环,展现了浮桥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 **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 - 最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浮桥的功能性与人性化设计。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浮桥能够随着车辆或行人的移动而调整,确保安全与便捷。这种设计体现了对使用者需求的细致考虑和对技术的高超运用。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浮桥的独特魅力和设计的精巧,同时也体现了李世民对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