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è dà cí ēn sì
谒大慈恩寺
tíng xuān guān fú diàn yóu mù tiào huáng jī |
停轩观福殿 游目眺皇畿 |
fǎ lún hán rì zhuǎn huā gài jiē yún fēi |
法轮含日转 花盖接云飞 |
cuì yān xiāng qǐ gé dān xiá guāng bǎo yī |
翠烟香绮阁 丹霞光宝衣 |
fān hóng yáo hé cǎi dìng shuǐ jiǒng fēn huī |
幡虹遥合彩 定水迥分晖 |
xiāo rán dēng shí dì zì dé huì sān guī |
萧然登十地 自得会三归 |
《谒大慈恩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谒大慈恩寺》是唐代的李治所写,以抒发对大慈恩寺的景仰之情。下面逐句解释诗的意思:
1. **停轩观福殿, 游目眺皇畿**:停下车来观赏宏伟的福殿,放眼远眺皇城的广大区域。表达了诗人对大慈恩寺庄严建筑和周围广阔环境的惊叹。
2. **法轮含日转, 花盖接云飞**:法轮仿佛包含着太阳转动,花瓣如同覆盖着云层在飞翔。这里用“法轮”和“花盖”象征佛教的法力和自然之美,同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大慈恩寺环境的庄严与壮观。
3. **翠烟香绮阁, 丹霞光宝衣**:翠绿的烟雾围绕着华美的阁楼,红色的霞光映照着装饰着珠宝的衣饰。翠烟和丹霞的描写展现了大慈恩寺的美景和佛教文化的光辉,绮阁和宝衣则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贵重。
4. **幡虹遥合彩, 定水迥分晖**:远处的幡和彩虹交汇着色彩,定水则各自散发着光芒。幡是佛教中用于祈福的工具,彩虹象征着吉祥和美丽,定水可能指静止的水面,这里是用动与静的对比描绘出大慈恩寺环境的和谐与美丽。
5. **萧然登十地, 自得会三归**:清静地登上佛教中的“十地”境界,自然而然地领悟了佛教“三归”(归依佛、法、僧)的真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智慧和教义的深刻体悟,以及通过这次参观大慈恩寺而获得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远的哲思,展现了李治对大慈恩寺庄严景致和佛教文化的深刻感受与崇敬之情。
《谒大慈恩寺》古诗词赏析:
李治的这首《谒大慈恩寺》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他对大慈恩寺的参访感受,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首句“停轩观福殿”点明了诗人的停车驻足,观瞻大慈恩寺的宏伟佛殿,表达了对这座佛教圣地的尊崇之情。接着“游目眺皇畿”则展现了诗人远眺的视野,不仅限于眼前的大殿,更是把目光投向了整个皇都,体现了大慈恩寺在佛教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宏大的影响力。
2. **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这两句以“法轮含日转”描绘了法轮象征着佛法的永恒流转,日光映照之下,法轮仿佛在转动,寓意佛法的广被和生生不息。而“花盖接云飞”则以花盖形容佛殿之上装饰的美丽,与云朵相接,寓示着佛法与天界相连,飘逸而崇高。
3.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这里通过“翠烟”与“丹霞”描绘了佛殿周围烟雾缭绕、色彩斑斓的景象,用“香绮阁”形容佛殿的华丽与香气,以及“宝衣”来赞誉僧侣或信徒的庄严穿着,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赞美。
4. **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诗人以“幡虹”和“定水”分别描绘了佛寺中飘扬的法幡与清澈的定水,前者象征着佛教的法义与信仰的光芒,后者则代表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光辉。这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述,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宁静的氛围。
5. **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结尾两句“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表达了诗人通过参访大慈恩寺,内心得到净化,仿佛登上了佛教的十地(十地菩萨),达到了佛教修行的高阶境界。同时,“自得会三归”则表明诗人已经深刻理解并融入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归依佛、法、僧三宝,达到心灵的升华与解脱。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大慈恩寺在诗人眼中的庄严、神圣与宁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体悟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