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chūn rì yóu yuàn yíng chūn
立春日游苑迎春
juàn yán jūn shī dé lí yì xiǎng qín yú |
眷言君失德 骊邑想秦馀 |
zhèng fán fāng gǎi zhuàn yú sú nǎi fén shū |
政烦方改篆 愚俗乃焚书 |
ā fáng jiǔ yǐ miè gé dào suì chéng xū |
阿房久已灭 阁道遂成墟 |
yù yàn dōng nán qì fān shāng yǎn bào chē |
欲厌东南气 翻伤掩鲍车 |
《立春日游苑迎春》古诗词释义:
李显的《立春日游苑迎春》是一首表达深沉情感与哲理的诗作。从诗句的逐段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历史、政事、文化与自然的思考与感悟。下面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如下:
1.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 **眷言君失德**:“眷言”是发出感慨,结合“君失德”,意思是在感慨或回顾某个君王因为失去德行而造成的悲惨后果。
- **骊邑想秦馀**:“骊邑”指骊山之下的城市,这里象征着秦朝的遗迹。诗人联想秦朝的兴衰,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政烦”指政治纷乱,“改篆”是指改换文字,可能暗示统治者的频繁变革或强制推行某些政策。后半句“愚俗乃焚书”则指出统治者为了控制思想,焚烧书籍,抑制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阿房”是秦朝的宫殿名,这里指秦朝的辉煌已成过去。阁道即宫殿之间的通道,表示这一切都已荒废,成为历史的遗迹。
-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东南气”可以理解为南方的气候、风土,或象征着南方的活力与生机。“掩鲍车”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指的是掩埋造舟造船的工具,意味着废止与抑制南方的繁荣与发展。整句话暗示了诗人对于南方发展与文化自由的渴望与保护。
整体来看,这首诗借立春日的游苑之行,寓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政治得失、文化传承与社会风气的深切思考,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珍惜与对南方地区发展活力的肯定与期待。
《立春日游苑迎春》古诗词赏析:
李显的这首诗《立春日游苑迎春》以沉郁的笔触,深邃的思想,通过历史的变迁、政治的兴衰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描绘出一幅深刻的画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作者以“眷言”二字开篇,表达了对先王盛世的怀念,同时也暗含了对当代君主失去德行的批评。骊邑是古代秦王的行宫,象征着往昔辉煌,与“秦馀”相呼应,让人想到秦朝的兴亡与盛衰。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这句揭示了政治的复杂与混乱。在“政烦”的状态下,新政策的出台需要时间与耐心,而“愚俗”则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衰落,以至于出现了焚书的愚行。这既是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化与政治之间平衡的担忧。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描绘了历史的变迁,阿房宫是秦朝的象征,其毁灭与阁道的荒废,既是历史的哀叹,也是对权力与物质的无常的感慨。这一部分充满了历史的沉重与悲凉。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这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风气的忧虑。东南气,可能指的是南方或东部地区盛行的某种风气或现象,而“掩鲍车”则暗喻了对某种不正之风的遮掩。诗人希望社会风气能得到净化,但这种愿望在当时可能遭遇到了阻碍,所以“翻伤”二字透露出了一种无奈与失望。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溯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李显以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既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寄托了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期待。诗中的每句话都充满了深意,既是对历史的哀悼,也是对时代的警醒,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思想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