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 shī
悼诗
zhū suì yǎn qián zhēn huā diāo shì wài chūn |
珠碎眼前珍 花凋世外春 |
wèi xiāo xīn lǐ hèn yòu shī zhǎng zhōng shēn |
未销心里恨 又失掌中身 |
yù sì yóu cán yào xiāng lián yǐ rǎn chén |
玉笥犹残药 香奁已染尘 |
qián āi jiāng hòu gǎn wú lèi kě zhān jīn |
前哀将后感 无泪可沾巾 |
yàn zhì tóng fāng shù fú wēi dào lüè tóng |
艳质同芳树 浮危道略同 |
zhèng bēi chūn luò shí yòu kǔ yǔ shāng cóng |
正悲春落实 又苦雨伤丛 |
nóng lì jīn hé zài piāo líng shì yǐ kōng |
秾丽今何在 飘零事已空 |
chén chén wú wèn chù qiān zài xiè dōng fēng |
沉沉无问处 千载谢东风 |
《悼诗》古诗词释义:
### 李煜《悼诗》逐段解释:
1.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珍贵的珍珠破碎在眼前,美丽的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凋谢,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时光已逝,无法挽回。
-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心中的愤恨尚未消除,又被失去自己掌控的生命所困扰。这里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暗示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玉制的药盒里还残留着药物,装香料的盒子上已经布满了尘埃。这不仅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寓指过去的美好已不再。
-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前些时候的悲哀预示了之后的感受,但我已没有眼泪可以流下,来表达我的痛苦。这里表达了深深的悲痛与无力感。
2.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 **艳质同芳树:** 比喻美丽的人如同芬芳的树木,形象地表达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哀思。
- **浮危道略同:** 表示人生之路如同飘浮不稳定的树木,都经历过相同的困境和挑战,暗示了人生的苦难与无常。
-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正在为春天的凋零而悲痛,又因为雨水的侵蚀而感到痛苦。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变迁、美好消逝的感慨。
3.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繁茂的美丽如今何处可寻?一切的事情都已经消散无踪。表达了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对一切消逝的无奈。
-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沉重的悲哀无处诉说,千年之后,东风也无法带去哀伤。暗示了哀伤的深刻与长久,以及对未来的无力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是李煜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悼念和对生命无常、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直接的抒情,表达了深深的哀愁和对过去的追忆,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未来的绝望。
《悼诗》古诗词赏析:
李煜的《悼诗》是一首抒情诗,充满了对失去所爱之人的哀伤、思念与感慨。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悼亡的深刻情感,让人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篇沉痛**:首句“珠碎眼前珍, 花凋世外春”,以珠碎、花凋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失去所爱之人的痛楚,如同珍贵的珠子破碎,美丽的花朵凋谢,不仅形象,而且情感强烈,直接触动读者的同情心。
2. **内心之恨与失**:“未销心里恨, 又失掌中身”,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内心的痛苦和失落,作者不仅失去了心爱的人,连对未来的希望和计划也一同失去了,这不仅痛彻心扉,还引发了无尽的恨意。
3. **留恋与现实的冲突**:“玉笥犹残药, 香奁已染尘”,这里以“玉笥”和“香奁”这样的日常物品,象征了生前共同的生活场景和记忆,如今物在人亡,往日温馨被尘埃掩埋,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留恋与无奈。
4. **哀思与无泪**:“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这一段表达了哀思的延续和深沉,即使眼泪已干,心中的哀伤和感伤仍无法停止,突出了哀悼的深远和持久。
5. **比照与反思**:“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这一部分通过将逝去的人比作春日中的花朵,与风雨中的树木作比,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易逝,即使曾经的繁华与美丽如今也已不复存在,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遗憾。
6. **绝望与释怀**:“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结尾处,作者似乎在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无法把握,表达了对逝去的哀悼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也有一种超脱的意味,暗示着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悼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深刻的表达,展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哀悼,以及面对生命无常的无奈与思考。这首诗不仅充满了个人的哀痛,也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共鸣,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