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ù
句
yá qiān wàn zhóu guǒ hóng xiāo wáng càn shū tóng fù huǒ shāo |
牙签万轴裹红绡 王粲书同付火烧 |
bù yú zǔ lóng liú miàn mù yí piān nà dé dào jīn zhāo |
不于祖龙留面目 遗篇那得到今朝 |
《句》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南唐后主李煜(937年-978年)创作的,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学和艺术的深刻思考。下面逐段解释诗句的意思:
1. **牙签万轴裹红绡**:这个句子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牙签代表着书籍,万轴形容书的数量极多,红绡则指包书的红色丝织品,整体描绘了图书馆或书房中藏书丰富、装饰华美的景象。
2. **王粲书同付火烧**:这里提到汉代文学家王粲,他曾经把书付之一炬,象征文学作品在战争、灾难等历史变迁中的命运。这一句暗示着历史上的文化损失和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
3. **不于祖龙留面目**:祖龙指的是秦始皇,这里的“不于祖龙留面目”可能是指不希望历史上的暴君或者历史的破坏者保留他们的形象和影响。这里李煜可能在表达对历史变迁中文化破坏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反思。
4. **遗篇那得到今朝**:最后一句意为,遗留下来的诗篇为何能流传至今?这句话反映了李煜对文学作品传承和价值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可能暗示了他对自身作品能流传至今的自豪与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李煜对历史、文学和艺术的反思,以及对过去文化和文学作品命运的感慨。它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艺术与文化传承的重视。
《句》古诗词赏析:
李煜的这首《句》诗,简洁而意味深长,表现出诗人对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下是逐句的赏析:
1. **牙签万轴裹红绡**:这里的“牙签”指的是木制的书签,古代用于标记书籍;“万轴”则形容书籍的众多;“红绡”即红色的丝绸,常用于包裹物品。整句“牙签万轴裹红绡”描绘了一幅古代图书馆内书籍琳琅满目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也暗示了古代对书籍的珍视与保护。
2. **王粲书同付火烧**:这里引用了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故事。据说王粲曾经将自己写的书稿投向火中,表示对作品的谦逊与无常的接受。李煜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精神的敬仰,以及对文学作品命运的感慨。王粲的“书”在这里不仅指他的个人作品,也象征着古代的文化与知识传承。
3. **不于祖龙留面目**:这句话中的“祖龙”指的是秦始皇(秦始皇嬴政),以其对文化、书籍的焚书坑儒而闻名。李煜提到“不于祖龙留面目”,是在强调自己的诗文与秦始皇的暴政相对立,意味着他自己的作品中保持了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不愿意屈服于强权和暴政。
4. **遗篇那得到今朝**: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明即使是在今天,这些珍贵的诗篇(“遗篇”)还能流传于世,这得益于后人对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这里暗含了对文学和历史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过去作家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仍然受到现代人欣赏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述古代书籍的壮观景象,引出对历史、文化、人性和权力的深层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对人性和自由的呼唤,以及对文学价值的尊重和传承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