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o miào gē cí 。 wǔ jiāo yuè zhāng 。 qīng jiāo yíng shén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
chūn mò dōng mù cú xià miǎo qiū |
春末冬暮 徂夏杪秋 |
tǔ wáng sì yuè shí jì yī zhōu |
土王四月 时季一周 |
shǔ jì yǐ xiǎng biān dòu yí shōu |
黍稷已享 笾豆宜收 |
sòng shén yǒu lè shén qí cì xiū |
送神有乐 神其赐休 |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古代郊庙祭祀中迎接神灵的场景和仪式,以及对神灵的祈求。我们可以通过逐段解释来理解其意义:
**春末冬暮,徂夏杪秋**:这句话描述了季节的更迭,春末夏初、秋末冬初,说明了祭祀的时间是两个季节交替的时候。"徂夏"指的是夏末,"杪秋"则是秋末,体现了祭祀的季节性和自然节律的关联。
**土王四月,时季一周**:这里的“土王”是指土地之神,祭祀的是土地神。“四月”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四季之一,而“时季一周”则暗示着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强调了祭祀活动与时间、季节的紧密联系,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资源的尊重。
**黍稷已享,笾豆宜收**:"黍稷"是中国古代用来祭祀的两种主要作物,通常指高粱和小米等谷物,它们的收获象征着丰收和丰饶。"笾豆"是中国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两种盛放祭品的器皿,"笾"用于盛放干果,"豆"则用于盛放肉类等。这句话意味着谷物已经丰收,祭祀用品也准备充足,表明了人们对于丰收的喜悦和对神灵的感谢。
**送神有乐,神其赐休**:最后两句话描述了祭祀活动结束时的送神仪式和对神的祈求。"送神有乐"指的是在神灵离开时,人们会演奏音乐作为送别,这是一种表达对神灵尊重和敬仰的方式。"神其赐休"则是向神灵祈求福祉,希望神灵能够保佑人们平安、丰收和幸福。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述古代祭祀活动的各个环节,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神灵的崇敬与祈求。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对古代中国祭祀礼仪的描绘,充满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季节转换的描述**:“春末冬暮,徂夏杪秋”用季节的更迭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循环。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时间的尊重和对四季更替的顺应。
2. **祭典的季节**:“土王四月,时季一周”点明了祭典在特定的季节举行,即农历四月,这与中国古代根据天文季节和农业生产安排祭典的习惯相吻合。农历四月是春夏交替之时,也是春播夏收的关键时期,体现了农耕文明对天时的依赖和顺应。
3. **祭祀的准备与完成**:“黍稷已享,笾豆宜收”这句话表明祭祀物品已经准备就绪,用于供奉神灵。在古代,黍稷代表粮食,是祭祀的重要供品,而笾豆则是盛放祭祀食物的器皿。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粮食的重视,以及对神灵的供奉。
4. **祭典的音乐**:“送神有乐,神其赐休”意味着在祭典结束时,会有音乐伴奏,用于送神离开。古代的祭典往往伴随着音乐表演,这不仅是对神灵的敬意,也具有安抚人心、增加仪式感的作用。音乐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通过它表达对神的敬意和对神赐福的期盼。
5. **对神灵的祈求**:“神其赐休”表达了对神灵的祈求,希望神灵赐福,给予休憩与安宁。这是古人对生活安定、丰收与和平的向往,也是对自然和神灵的一种依赖与敬畏。
这首诗通过描绘祭典的场景,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秩序与和谐的追求。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古代祭祀礼仪与哲学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