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è fǔ zá qū 。 gǔ chuī qū cí 。 shàng zhī huí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
huí zhōng dào lù xiǎn xiāo guān fēng hòu duō |
回中道路险 萧关烽候多 |
wǔ yíng tún běi dì wàn chéng chū xī hé |
五营屯北地 万乘出西河 |
chán yú bài yù xǐ tiān zi àn diāo gē |
单于拜玉玺 天子按雕戈 |
zhèn lǚ fén chuān qū qiū fēng héng dà gē |
振旅汾川曲 秋风横大歌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古诗词释义:
卢照邻的《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这首诗,通过描述古代皇帝出巡的场景,表现了威武的军队与皇帝的英姿,同时也描绘了对边境安全的重视。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 这两句开篇点出了出巡路线的险峻与边防的严密。回中,可能指古代的军事要地或巡逻道路。萧关,是古代边关重地,此处强调了沿途的道路险要,同时说明了沿线设置了烽火台,作为边防的重要预警系统。
**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 “五营”可能指的是古代军队编制下的五个营,这句诗意味着大量的军队驻扎在北地,为皇帝出巡做好了军事准备。“万乘”是古代对帝王出行规模的一种夸张表述,表示皇帝出巡时,随行的车队、护卫等庞大队伍从西河出发。西河,古代地名,可能是指现今的陕西省北部地区。
**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 这两句描绘了皇帝与边疆民族的互动场景。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号,这里可能是指边疆民族首领,表明了边疆民族对皇帝的尊敬。玉玺,古代皇帝的信物,代表皇权。按雕戈,可能指的是皇帝在出巡时,手持装饰有雕刻的戈,展现出王者的威严。这两句通过边疆民族的敬拜与皇帝的仪仗,突显了帝王出巡的庄严与权威。
**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振旅”意味着检阅军队,汾川曲,汾川可能是指汾河,古代的河流,此处可能指的是皇帝出巡途中的一个地点。整句描述了皇帝在汾川曲之地检阅军队的情景。在秋风中,可能伴随着宏伟的乐曲,形成了壮观的景象,整个氛围充满着和谐与胜利的气氛。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出巡时的壮观场景,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制度的严密与军队的英勇,也体现了对边疆安全的重视,以及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和尊严。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古诗词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是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的一首杰出的边塞诗。此诗通过描绘边塞的险峻、敌情的严峻以及战争的激烈场景,展现了唐代将领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修辞手法,将战争的壮阔与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交织在一起,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首句“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险恶环境,道路曲折险峻,烽火台密布,暗示了边防的重要性与紧张的局势。接着“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写出了皇帝亲征的壮举,五营军队驻扎北地,皇帝御驾亲征出西河,显示出皇帝对边防的高度重视和对敌人威胁的严正回应。
“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中,单于(敌方首领)向天子(皇帝)献上玉玺,象征着对和平的渴望与诚意,而天子“按雕戈”则是审慎地审视战局,准备着必要的军事行动。这两句在展现敌我双方动态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思。
“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结尾描绘了皇帝率军归来,士兵们在汾河之曲处振作军容,秋风中传来慷慨激昂的歌声。这种场景既有对胜利的庆祝,也有对过去战役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胜利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在描绘战争的壮丽和英雄的豪情中,穿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人性、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卢照邻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将历史的深度、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