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ng chuī qū cí 。 zhé yáng liǔ
横吹曲辞。折杨柳
èr yuè fēng guāng bàn sān biān shù bù hái |
二月风光半 三边戍不还 |
nián huá qiè zì xī yáng liǔ wèi jūn pān |
年华妾自惜 杨柳为君攀 |
luò xù yuán shān xiù chuí tiáo fú jì huán |
落絮缘衫袖 垂条拂髻鬟 |
nà kān yīn xìn duàn liú tì wàng yáng guān |
那堪音信断 流涕望阳关 |
《横吹曲辞。折杨柳》古诗词释义:
崔湜的《横吹曲辞·折杨柳》是一首描绘思妇对远行丈夫思念的古体诗,通过描绘二月春光与折柳送别的传统,表达了思念与孤独之情。下面逐句解析诗意:
1. **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春光二月,正是万物复苏之时,而丈夫远在三边(古代对边疆地区的泛称)戍守,未能归来。这一句对比鲜明,春天的生机与人的离别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2. **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女子感叹自己的年华在等待中流逝,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她攀折柳枝,象征着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和寄托。
3. **落絮缘衫袖,垂条拂髻鬟**:这句描绘了思妇手中的柳絮沾上了她的衣袖,垂下的柳条轻轻拂过她的发髻。通过自然界的景象,间接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如同柳絮般漫无边际,如同垂柳般柔情绵长。
4. **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这句意味着无法忍受与丈夫的音信隔绝,流着泪目望阳关。阳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卡,诗人借此意指丈夫所在之地。流涕望阳关,既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对未知命运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思妇独自折柳,满怀思念之情的画面,深刻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等待的煎熬。
《横吹曲辞。折杨柳》古诗词赏析:
崔湜的《横吹曲辞·折杨柳》诗,通过描绘春日折柳、思妇望夫等画面,抒发了对边疆战士的思念与哀愁,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此诗通过对具体景物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深沉而感人的画面,以下是对其赏析的几个方面:
1. **环境描写与主题烘托**:首句“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描绘出春意正浓,但边疆战士仍远离家乡,未归。这里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季节的特色,也暗示了主人公与战士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全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哀伤的氛围。
2. **情感表达的细腻**:诗歌通过“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这里“自惜”不仅指思妇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也是对丈夫不能陪伴在身边的无奈与忧伤的体现。通过“杨柳”这一意象的运用,不仅象征着思妇对远方的牵挂,也暗含了对战争、离别的无奈与哀愁。
3. **情感递进与冲突**:“落絮缘衫袖,垂条拂髻鬟”这两句进一步强化了思妇的内心情感。柳絮随风飘落,不仅触及到她的衣袖,更触碰到了她的发髻,这一细节表现了思念之情的无处不在,细腻地展现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无法排遣的愁绪。
4. **情感的高潮与发泄**:“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是全诗情感的高潮,也是对战争带来的人间悲苦的直接呈现。音信断绝、涕泪横流,望向远方的阳关,表现出对战争的抗议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一句不仅是对个体情感的发泄,也是对战争残酷性和人性美好的呼唤。
5. **主题深化**:整首诗通过对思妇情感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哀愁与思念,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带来苦难的反思。诗中“折杨柳”的传统意象,不仅承载了季节变换的自然景象,也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和谐、安宁生活的深深渴望。
崔湜的这首《横吹曲辞·折杨柳》,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深情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又不失温柔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