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á qū gē cí 。 xī xī yán 。 chuí liǔ fù jīn dī
杂曲歌辞。昔昔盐。垂柳复金堤
dù liáo shuǐ cǐ qù xián yáng wǔ qiān lǐ |
渡辽水 此去咸阳五千里 |
lái shí fù mǔ zhī gé shēng zhòng zhe yī shang rú sòng sǐ |
来时父母知隔生 重着衣裳如送死 |
yì yǒu bái gǔ guī xián yáng yíng jiā gè yǔ tí běn xiāng |
亦有白骨归咸阳 营家各与题本乡 |
shēn zài yīng wú huí dù rì zhù mǎ xiāng kàn liáo shuǐ bàng |
身在应无回渡日 驻马相看辽水傍 |
《杂曲歌辞。昔昔盐。垂柳复金堤》古诗词释义:
王建的这首诗《杂曲歌辞。昔昔盐。垂柳复金堤》描绘了远行者离开家乡,前往辽远的异乡的情景,以及远行者的复杂心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让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垂柳复金堤**:这一句描绘了岸边垂柳随风轻摆的场景,与坚固的堤岸相对照。垂柳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自然之美,金堤则代表坚固与保护。这样的对比隐喻着远行者在面对广阔未知世界时的感伤与希望。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一句点明了远行者的起点是辽水,目标是咸阳,总距离为五千里。辽水在这里象征着起点和自然环境,而咸阳则代表着目的地和目标。
**来时父母知隔生**:这里描述的是远行者离开家乡时,父母知道这次离开可能是永别的景象。这句话传达了离别时的沉重情感,预示着这次远行可能是人生的转折点。
**重着衣裳如送死**:这一句形象地描述了远行者穿上新衣装束时,仿佛在举行一场送别的仪式。这里的“如送死”强调了这次远行的严肃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家的不舍。
**亦有白骨归咸阳**:这里暗示了曾经有远行者因为旅途的艰难或者意外而没有回到家乡,最终变成归葬于咸阳的白骨。这句话反映了远行的危险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营家各与题本乡**:这一句描绘了在远行者安顿新家的过程中,他们会题写自己的名字和家乡的名称,以此作为与过去连接的纽带。这句话体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家乡文化的传承。
**身在应无回渡日**:这句话意味着远行者在异乡已经没有返回故乡的可能或时间。它表达了远行者在生活压力和现实条件下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驻马相看辽水傍**:最后,这句话描绘了远行者在辽水岸边驻足,回头凝望家乡的情景。这里的“相看”表现了对故乡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的留恋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远行者离开家乡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杂曲歌辞。昔昔盐。垂柳复金堤》古诗词赏析:
王建的《杂曲歌辞·昔昔盐·垂柳复金堤》是一首带有浓厚哀愁和离别之情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远行者离开家乡,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目的地,但心中充满对家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开篇点题,哀愁氛围
诗开篇“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描绘了远行者离开家乡,穿过辽水,前往遥远的咸阳,路程之长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通过“五千里”这一数字,突显出地理距离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为整首诗奠定了哀愁的基调。
### 家庭离别,深情感人
接着,“来时父母知隔生,重着衣裳如送死”,形象地表现了远行者与父母之间的离别之痛。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不舍,通过“知隔生”和“如送死”的比喻,表现得淋漓尽致。衣裳的“重着”不仅指衣物的厚重,更是内心沉重情感的外化,寓意着对未来的担忧和对离别之痛的深沉体验。
### 白骨归乡,人生命运的无奈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这句描述了战乱或长途跋涉中可能遭遇的生命风险。白骨归乡的凄凉场景,暗含了对生命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此情此景,更加重了对家的思念和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
### 无望回渡,永恒的离别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表达了远行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回家的无望。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故土的永恒思念,形成了一种无法逾越的分离感。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人生离别的普遍感慨。
### 总结
《昔昔盐·垂柳复金堤》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远行者离乡背井、身在异乡的艰辛和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全诗以哀愁和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亲情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家乡的无限眷恋。王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哀伤而又感人的氛围,使得这首诗成为古代文学中描写离愁别绪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