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á qū gē cí 。 shuǐ diào gē dì èr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二
píng shā luò rì dà huāng xī lǒng shàng míng xīng gāo fù dī |
平沙落日大荒西 陇上明星高复低 |
gū shān jǐ chù kàn fēng huǒ zhuàng shì lián yíng hòu gǔ pí |
孤山几处看烽火 壮士连营候鼓鼙 |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二》古诗词释义:
这首《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二》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诗。以下是逐句解释:
1. **平沙落日大荒西**:广阔的沙漠上,太阳缓缓落下,照射在大荒(泛指偏远、荒凉之地)的西边。这句话通过壮阔的日落景象,营造出一种辽远而宁静的边塞氛围。
2. **陇上明星高复低**:在山岭(陇)之上,星星时而高悬,时而低垂。这里运用了“明星”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夜晚边塞星空的动态变化,同时也寓意着时间的流转。
3. **孤山几处看烽火**:在这几座孤零零的山丘上,不时有人在观看烽火。烽火通常是指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用狼烟或者火光传递战事、警报等信息。这句话表现了边塞军民对战事的警觉与备战状态。
4. **壮士连营候鼓鼙**:众多勇士在连绵不断的营帐中等待着号令,准备随时应对可能的战斗。这里通过“壮士”和“鼓鼙”(战鼓和鼙鼓,古代军队中用于发号施令的乐器)描绘出军队整装待发、严阵以待的情景,凸显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和备战的紧张气氛。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象和戍边将士的生活,传达出边疆的辽阔、宁静与紧张,并歌颂了边塞将士的勇敢与守卫国土的决心。
《杂曲歌辞。水调歌第二》古诗词赏析:
这首《水调歌第二》描绘了一幅壮丽而肃穆的边塞景象,既展现了边疆的辽阔与荒凉,又刻画了战士们的英勇与忠诚。通过几个关键意象和场景的描绘,作者营造出了一种深沉而富有情感的氛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平沙落日大荒西**:开篇“平沙落日大荒西”描绘了边塞之地的辽阔与荒凉。平沙,指的是广阔而平坦的沙漠,落日,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一天的结束。这句话不仅勾勒出了边塞独有的自然景观,也暗示了时间的紧迫与战斗的即将来临。
2. **陇上明星高复低**:接着,诗人描述了天空中星辰的动态变化,星辰从高处逐渐降到低处。这一动态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动,也暗示了守边战士的警醒与警惕,他们时刻关注着夜空的变化,以防不测。
3. **孤山几处看烽火**:烽火是古代传递战报或警报的信号,此处“孤山几处”强调了烽火点的分散,暗示边疆广袤而防御体系复杂。几处烽火可能预示着不同方向的警报或敌情,显示出边塞守军的警惕与严密。
4. **壮士连营候鼓鼙**:“壮士连营”描绘了边塞军营连绵不绝的场景,展现了士兵的集体形象和共同守卫边疆的决心。“候鼓鼙”则指等待战鼓响起,意味着战斗即将开始。鼓鼙(pí)是古代军鼓的统称,此处用以强调战斗的准备与紧张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军营生活的结合,描绘了边疆守军的英勇与忠诚,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警惕。通过对“平沙落日”、“陇上明星”、“孤山烽火”和“壮士鼓鼙”的描述,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深沉而富有情感的边塞风貌,让人感受到边防战士的壮志与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