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á qū gē cí 。 rù pò dì sì
杂曲歌辞。入破第四
sān qiū dà mò lěng xī shān bā yuè yán shuāng biàn cǎo yán |
三秋大漠冷溪山 八月严霜变草颜 |
juǎn pèi fēng xíng xiāo dù qì xián méi diàn sǎo xiǎo yīng hái |
卷旆风行宵渡碛 衔枚电扫晓应还 |
《杂曲歌辞。入破第四》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壮阔、紧张而又充满力量的场景,似乎是描绘了一场秋季的大漠战役。下面逐段解释诗的意思:
1."三秋大漠冷溪山" -"三秋"指的是秋季的第三个月,也就是秋季的最后阶段。"大漠"指的是广袤的沙漠,而"冷溪山"可能是指山岭上的溪流和山峰,或许暗指战场周边的自然环境。这一句描绘了秋季大漠中的寒冷景色和雄伟的山脉。
2."八月严霜变草颜" -"八月"通常指的是夏季向秋季过渡的时节,而"严霜"在八月时可能还未真正出现,这句可能是为了强调秋季的寒冷特征。"变草颜"意为草的颜色在严霜的侵袭下发生了变化,暗示了自然环境的严峻,也为战场所营造的氛围增添了紧张感。
3."卷旆风行宵渡碛" -"卷旆"是指卷起旗帜,"风行"意为在风中迅速移动。"宵渡碛"意味着在夜晚穿越沙漠。整句描绘了军队在夜幕掩护下,迅速而秘密地穿越荒凉的沙漠,旗帜在风中飘扬,凸显出军队行军的迅猛和不畏艰苦的精神。
4."衔枚电扫晓应还" -"衔枚"是一种古代行军时的军事动作,即士兵口中衔枚,以免行军时发出声响,影响作战。"电扫"比喻行动迅速而有力,如同闪电扫过。"晓应还"意味着到黎明时分,这场行动应该已经完成,军队会返回。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行动的快速、高效和严谨,同时也预示着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大漠、严霜、行军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紧张而充满力量的战役图景,赞美了军队的英勇和行动的高效。
《杂曲歌辞。入破第四》古诗词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入破第四》是唐代边塞诗的佳作,语言豪迈,充满壮志豪情,主要描绘了边疆战场上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和战场的激烈气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1."三秋大漠冷溪山":开篇以“三秋”描绘了边塞地区秋季的景色,寒冷的大漠、清冷的溪流、山峦,营造出一种凄清、辽阔的自然环境,为后文的战斗场面设置了背景。
2."八月严霜变草颜":进一步深入描述季节的变化,八月的严霜使得草原上的植被改变了颜色,这里的“变草颜”暗喻着战场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战斗的残酷。
3."卷旆风行宵渡碛":这一句通过“卷旆”、“风行”、“宵渡碛”等词语,描绘了一幅边疆部队夜间行军的壮丽画面。风卷旗帜,行军速度快如疾风,深夜穿行沙漠,充满了紧张和神秘感。
4."衔枚电扫晓应还":使用“衔枚”(口中含着短木棍以避免说话时发出声响)这一军事术语,形象地描述了士兵们如闪电般快速、无声地完成任务,早晨时分应当已回到营地。这句既展示了士兵们的纪律性和行动力,也体现了他们在战场上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战场的生动描绘,展现出唐代将士们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通过自然环境与军事行动的对比,强化了战场的严峻性和胜利的可贵,表达了对英勇将士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