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 xuě yīng zhào
咏雪应诏
yù guān chūn sè wǎn jīn hé lù jǐ qiān |
玉关春色晚 金河路几千 |
qín bēi guì tiáo shàng dí yuàn liǔ huā qián |
琴悲桂条上 笛怨柳花前 |
wù yǎn lín zhuāng yuè fēng jīng rù bìn chán |
雾掩临妆月 风惊入鬓蝉 |
jiān shū dài hái shǐ lèi jǐn bái yún tiān |
缄书待还使 泪尽白云天 |
《咏雪应诏》古诗词释义:
《咏雪应诏》是唐代文学家上官仪创作的一首咏雪诗。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了雪景的凄美与作者内心的情感波澜,借以表达诗人对于国家、君主的忠贞与深情。以下是逐段解释:
###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
**玉关**:指的是古代西域的边关,这里象征国家的边疆。
**春色晚**:形容边疆的春天来得迟缓,寓意边疆地区的环境恶劣。
**金河**:金河在这里指的是边疆的河流,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疆域。
**路几千**:形容边疆道路之漫长,充满艰难险阻,也暗指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与忠诚。
###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琴悲**:琴声悲凉,用以象征内心的哀伤。
**桂条**:桂树的枝条,此处用来比喻边疆的艰苦环境。
**笛怨**:笛子吹出哀怨的曲调,暗示了边疆战士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柳花**:柳树的花,常用来比喻离别与哀愁,这里表达了战士离别故乡的痛苦。
###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雾掩**:雾气遮挡,暗示夜晚或黎明的朦胧,也象征边疆环境的恶劣。
**临妆月**:月光映照在妆容之上,这里可能隐喻边疆战士夜晚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风惊**:风声惊扰,表现了环境的不平静和危险。
**入鬓蝉**:形容风声或环境的喧扰使得人感到不安,同时“入鬓蝉”也暗示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与艰苦环境。
### 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缄书**:封存书信,表示等待君王的使者归来,将思念与忠贞传递给君主。
**待还使**:等待使者归来,暗含对君王和国家的忠诚与期望。
**泪尽白云天**:泪水流尽在天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君主的深沉情感,以及对长期离家的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通过雪景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艰苦与战士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与深沉的情感。
《咏雪应诏》古诗词赏析:
《咏雪应诏》是唐代文学家上官仪创作的一首诗,作品通过描绘雪景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了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描绘了边关的春日迟来,金黄色的沙漠之上,道路蜿蜒曲折,延伸至远方。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春色与路途的辽远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一种寂寥、遥远的边塞氛围。
颔联“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使用了“悲”和“怨”这两个字,赋予了琴声和笛音以情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哀伤。桂条和柳花在诗中是春日的象征,但通过“悲”和“怨”的修饰,暗示了作者面对离别、思乡之情的无奈和痛苦。
颈联“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描述了一幅夜晚的边塞景象。月色被雾气所掩,风声惊动了鬓边的蝉鸣。这里的雾和风,增加了夜晚的静谧和朦胧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尾联“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渴望通过书信传达自己的思念,等待使者归来,却已泪流满面,仿佛眼泪流到了遥远的白云天。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孤独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边塞诗的典型特征——边塞的辽阔与险远,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孤独、哀愁和思乡之情。上官仪的这首诗,在艺术上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营造,给人以深沉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