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 xī fàn zhōu èr shǒu
七夕泛舟二首
chūn guī lóng sài běi qí zhǐ yàn mén chuí |
春归龙塞北 骑指雁门垂 |
hú jiā zhé yáng liǔ hàn shǐ cǎi yàn zhī |
胡笳折杨柳 汉使采燕支 |
shù chéng liáo yī wàng huā xuě jǐ cēn cī |
戍城聊一望 花雪几参差 |
guān shān yǒu xīn qū yīng xiàng dí zhōng chuī |
关山有新曲 应向笛中吹 |
《七夕泛舟二首》古诗词释义:
卢照邻所作的《七夕泛舟二首》是一部蕴含深厚意象的唐诗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领略到诗人对于季节更替、地域辽阔、文化交融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下是逐段解释:
### 春归龙塞北,骑指雁门垂,
首句“春归龙塞北”,描绘了春季归来的情景,这里的“龙塞”指代的是北方边塞,春天的到来意味着自然界从冬日的沉寂中复苏,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次句“骑指雁门垂”,则描绘了人们骑马驰骋的情景,雁门是北方的要塞之一,这里以“雁门垂”来形象地展示春日到来时,人们跃马扬鞭,尽情享受春光,展现出一种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场景。
### 胡笳折杨柳,汉使采燕支,
这两句诗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鉴。胡笳是北方民族的乐器,折杨柳则常被用来象征送别、思念之情;汉使采燕支则体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中汉朝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景象,燕支是一种颜料,通常与西域地区有关。这两句诗描绘了在边塞之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各自的传统方式庆祝春回大地,既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也表达了对和平与交流的渴望。
### 戍城聊一望,花雪几参差,
“戍城聊一望”描绘了在边疆的城墙上,士兵或守城者闲暇之余远眺的场景,表达了一种孤独而壮阔的情感。“花雪几参差”则是一种巧妙的比喻,将花开比作春日的雪花,表现了春季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蕴含着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哲思。
### 关山有新曲,应向笛中吹
最后一句“关山有新曲,应向笛中吹”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用“新曲”比喻边塞的新景象,强调了变化与新生的力量。笛声是古代边塞文化的重要元素,这里的笛声不仅是音乐的表现,更象征着边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的丰富多样。整首诗通过笛声的传递,将自然景观、人文活动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传达了诗人对边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交融的感慨。
综上所述,卢照邻的《七夕泛舟二首》通过对春日边塞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过去与现在的交响,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是一首富有深意、充满艺术魅力的诗篇。
《七夕泛舟二首》古诗词赏析:
卢照邻的这首《七夕泛舟二首》是唐代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疆与和平的思考与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歌内容解析
- **开篇“春归龙塞北,骑指雁门垂”**:开篇以春归龙塞北,骑(可能是指战士)指向雁门垂,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春天的到来预示着新生与希望,而雁门作为边塞之地,也预示着可能的战争与守卫。这一句充满了边疆的壮丽与艰辛。
- **“胡笳折杨柳,汉使采燕支”**:胡笳是边疆特有的乐器,常用于表达悲凉和思乡之情。这里“折杨柳”则是借用了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暗含着离别与相思。汉使采燕支,则可能指汉代时,派遣使者前往西域采集燕支(即胭脂)之事,象征着文化与外交的交流。这两句对比了边疆的风俗与文化的交流,表达了对和平与文化繁荣的向往。
- **“戍城聊一望,花雪几参差”**:戍城即边防城市,士兵或守卫在此。这一句表达的是士兵在忙碌的守卫之余,偶尔远眺,看到花与雪交杂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着对家乡的思念。
- **“关山有新曲,应向笛中吹”**:这一句则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层次思考。关山意味着边疆与战争,笛子之声则代表着音乐与和平。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人们期盼的是一种和声,即音乐与和平的共同存在,表达了一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总结
《七夕泛舟二首》通过对边疆生活、战争与和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文化繁荣与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具体的景象和情感的表达,这首诗既展示了边疆的壮丽与艰辛,又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文化交融的赞赏。卢照邻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以简洁而富有意蕴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与思想,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