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zhǎn lǐ dài zōng tú jīng pú jì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
luò chuān fāng zhù bì fēng yě zàn tíng luán |
洛川方驻跸 丰野暂停銮 |
tāng quán héng dú yǒng wēn gǔ qǐ zhī hán |
汤泉恒独涌 温谷岂知寒 |
lòu gǔ yī yán pàn xiāng fēng chū shù duān |
漏鼓依岩畔 相风出树端 |
lǐng yān yáo jù cǎo shān yuè jiǒng lín ān |
岭烟遥聚草 山月迥临鞍 |
rì yòng chéng duō xìng tiān wén suì yǎng guān |
日用诚多幸 天文遂仰观 |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每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祭祀泰山(岱宗)这一重要仪式的赞颂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下是逐句解释:
1. **洛川方驻跸,丰野暂停銮**:洛川指的是洛水,这里指的是皇帝在洛水边暂住;丰野则是丰盛的田野,这里指的是銮驾(皇帝的车驾)暂停行驶。这两句描绘了皇帝在祭祀泰山之前,在洛水边及田野中停驻休息的场景。
2. **汤泉恒独涌,温谷岂知寒**:汤泉是指热水泉,这里象征着温泉的恒常涌出,不惧寒冷。温谷则是温暖的山谷,但此处强调的是其温暖,能让人忘却寒意。这两句表达了温泉的恒久温暖和山谷的温暖给人带来的舒适与安慰。
3. **漏鼓依岩畔,相风出树端**:漏鼓是古代用来报时的装置,这里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和谐。岩畔即岩石的边缘,相风则是指随着风的流动而相互呼应的声音。这两句描绘了岩边传来漏鼓的声音与树梢风声相应和的自然景象。
4. **岭烟遥聚草,山月迥临鞍**:岭烟是指山岭间的烟云,遥聚草则是远处草地上聚集的烟雾。山月则是山顶上的明月,迥临鞍可能是指月亮与行人的马鞍相映成趣。这两句描绘了山岭上烟云与月色交织的美景,以及与祭祀活动相关联的细节。
5. **日用诚多幸,天文遂仰观**:日用是指日常的生活,诚多幸即真的感到很多幸运和满足。天文则指的是天象,仰观即仰望天空。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激之情以及对于天象(可能指祭祀活动中的自然景观)的敬畏和欣赏。
这首诗整体描绘了皇帝在前往泰山祭祀途中的景致,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神圣仪式的尊敬。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古诗词赏析: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是宋代诗人郑义真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在洛川的驻跸与丰野的暂停銮后,前往泰山的旅途景象,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对天文现象的赞叹。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的开篇“洛川方驻跸,丰野暂停銮”
这两句诗描绘了在洛川和丰野停留的场景。"驻跸"一词,原本用于指帝王暂时停驻,象征着皇帝在此地暂时休息或处理事务。"暂停銮"则形象地描绘了皇帝御驾暂时停止前行的景象。这样的开篇,不仅展现了皇帝的尊贵与重要,也暗示了旅程的庄严与神圣。
### 中间部分“汤泉恒独涌,温谷岂知寒,漏鼓依岩畔,相风出树端”
这几句诗进一步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汤泉恒独涌"描写了一个温泉水常年涌出的情景,"温谷岂知寒"则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即便在寒冷的山谷中,也有温暖的泉水,寓意着无论环境如何严酷,总有一线生机。"漏鼓依岩畔,相风出树端"描绘了山间岩石旁的时钟滴答声与树梢上轻柔的风声,充满了静谧与和谐的气氛,同时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生机。
### 后半部分“岭烟遥聚草,山月迥临鞍,日用诚多幸,天文遂仰观”
这几句诗则将视角转向了旅途中的傍晚景象。"岭烟遥聚草"描绘了远处山岭上烟雾缭绕,与草丛融为一体,"山月迥临鞍"则展示了山顶上月光如洗,照在行进的鞍马上,既美丽又浪漫。"日用诚多幸,天文遂仰观"表达了诗人对旅途所见之景的赞叹与感激,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与天文现象的仰观与敬畏之心。
### 总体赏析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旅途的壮丽景色,也融入了对自然与天文的哲思,以及对皇帝尊贵身份的尊敬。诗中对自然之美的捕捉和对天文现象的赞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与赞美,以及对宇宙秩序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