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óu zhōu pàn guān xún zhì shǐ xìng huì gǎi mì shū shǎo jiān jiàn yí zhī zuò jiān chéng gěng guǎng zhōu
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
qín dì shǐ qiú xiān lí shān hé jù bo |
秦帝始求仙 骊山何遽卜 |
zhōng nián jì wú xiào zī dì suǒ yí fù |
中年既无效 兹地所宜复 |
tú yì rú léi bēn zhēn guài yì yún xù |
徒役如雷奔 珍怪亦云蓄 |
qián shǒu wú jì mìng zhě yī xiāng zhuī zhú |
黔首无寄命 赭衣相追逐 |
rén yuàn shén yì nù shēn sǐ zōng suì fù |
人怨神亦怒 身死宗遂复 |
tǔ bēng shī tiān xià lóng dòu rù hán gǔ |
土崩失天下 龙斗入函谷 |
guó wèi xiàng jí tú jūn tóng huá yuán lù |
国为项籍屠 君同华元戮 |
shǐ jué jì yóu chǔ zhōng fén nǎi yīn mù |
始掘既由楚 终焚乃因牧 |
shàng zǎi yì yáng xián zhōng ā gǎn huán sù |
上宰议扬贤 中阿感桓速 |
yī wén guò qín lùn zài huái kōng zhù zhóu |
一闻过秦论 载怀空杼轴 |
《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古诗词释义:
张九龄的这首诗《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包含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经历与社会现实的感慨。下面是逐段解释:
1.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秦始皇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很快就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这里反映了秦始皇对权力与长寿的极致追求,却忽视了生前的治理。
2.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尽管秦始皇的努力在中年并未取得有效成果,但在他去世后,这个地点(骊山)作为他的陵墓所在地,再次成为焦点,意味着权力的最终归宿。
3.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指大量的劳工和囚犯(“徒役”)被迫在骊山忙碌工作,犹如雷声轰鸣,同时这里也积累了大量的珍稀奇宝(“珍怪”)。
4.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这句反映了广大百姓的生活极其困苦,许多人因为劳役和赋税而失去了生命,穿着赭衣的囚犯们也追逐着,象征着无尽的苦难。
5.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复**:人民的怨恨不仅引发天怒,神灵也被激怒,最终导致秦朝在秦始皇死后迅速衰亡和崩溃。
6.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秦朝在内部动乱中土崩瓦解,失去天下。函谷关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项羽屠戮了秦的统治者,如同华元被戮杀,象征了政权的覆灭。
7.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开始是楚地的人民参与了挖掘陵墓,最终却因为牧童的不小心引发大火,烧毁了陵墓,这似乎是一种讽刺,暗示了历史的循环和因果报应。
8.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这里提到的是朝廷中的一些官员在讨论如何扬善惩恶,同时还有人对桓速的故事感到感慨。桓速是一个历史人物,后世用来指忠诚守信之人。
9.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作者引用了《过秦论》一书的内容,表达了对秦朝灭亡原因的深刻理解,同时感怀自己过去的学习和思考仿佛都付诸东流。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权力腐败、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对个人过去的学习与思考进行了反思,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感慨。
《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诗《酬周判官巡至始兴会改秘书少监见贻之作兼呈耿广州》是中国唐代文学作品的典范,以诗的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从诗的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张九龄对周判官的回应之作,同时向耿广州呈送,结合了个人感慨、历史评价和政治寓意。
首先,诗的前八句从秦始皇开始追溯,对秦朝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诞之举以及追求豪华建筑(骊山)进行批评,暗示秦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决策和行为的累积结果。接下来的四句则用“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形容秦朝的苛政和贪得无厌,使得百姓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同时也体现了神灵的愤怒和最终导致秦朝的崩溃。
诗人接着引用了秦朝末年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如“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形容秦末百姓生活困苦,反抗不断,甚至出现了“人怨神亦怒”的局面。紧接着的“身死宗遂复,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则是对秦朝暴政最终导致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局面的描绘。
下半部分,诗人通过引用“项籍屠”和“华元戮”的典故,继续探讨秦朝的灭亡原因,强调暴政终将导致人民的反抗和国家的覆灭。之后的“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则是对项羽攻入咸阳后放火焚烧宫殿的事件的引用,再次强调了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最后,诗人引用“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表明他在历史的评价中,欣赏那些“扬贤”的行为,赞美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领导者。然后通过“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表达对历史教训的深思熟虑,即便反复思考,心中的感慨仍如《毛诗》的仓库般空无一物,寓意他对历史的反思之深,以及对其深刻寓意的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更是诗人对秦朝兴衰过程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后世政治、道德、人性等方面的警示。张九龄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丰富的历史洞察力和深邃的哲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