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ēng nán yuè shì bì yè sī mǎ dào shì
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
qīng qiū fā gāo xìng liáng yuè fù xián xiāo |
清秋发高兴 凉月复闲宵 |
guāng zhú lù huá mǎn qíng yīn shuǐ jìng yáo |
光逐露华满 情因水镜摇 |
tóng shí yì suǒ jiàn yì lù wú xiāng zhāo |
同时亦所见 异路无相招 |
měi jǐng xiàng kōng jǐn huān yán suí shì xiāo |
美景向空尽 欢言随事销 |
hū tīng jīn huá zuò chéng rú yù lǜ diào |
忽听金华作 诚如玉律调 |
nán gōng shàng wèi hòu dōng guān hé qí liáo |
南宫尚为后 东观何其辽 |
míng shù suī yún gé fēng qī xìng wèi yáo |
名数虽云隔 风期幸未遥 |
jīn lái zhòng yú lùn huái cǐ gèng zhōng cháo |
今来重馀论 怀此更终朝 |
《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由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道家精神的感悟,以及与司马道士的交流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逐段解释如下:
1. **清秋发高兴,凉月复闲宵,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
开篇即描绘了一幅清秋之夜的宁静景象。凉月当空,秋夜清冷,诗人的兴致随之而来。露华在月光下熠熠生辉,水面如镜,映照出四周的景致,诗人的思绪在月光和水镜的映照下飘摇。
2. **同时亦所见,异路无相招,美景向空尽,欢言随事销**:
这段描述了诗人与同道者的各自视角。虽然身处同一时间与空间,但由于道路不同,无法相互邀请。美景转瞬即逝,欢声笑语随着生活的变迁而消散,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易逝。
3. **忽听金华作,诚如玉律调,南宫尚为后,东观何其辽**:
突然,诗人在寂静中听到了金石般的响声,这声音仿佛是自然界最纯正的乐音,与玉律(古代的一种律制)相呼应。他将这个声音与道家的“金丹”修炼联系起来,表达了对道家精神的向往。进一步,诗人表达了对道家修行境界的追求,但又意识到与“南宫”(可能象征朝廷或道家修炼的高层次境界)仍有距离,以及东观(观星象)的辽阔与遥不可及。
4. **名数虽云隔,风期幸未遥,今来重馀论,怀此更终朝**:
虽然身份和地位有所差异,但对道家精神的追求和理解是相通的,这种心灵的交流并未因物质的隔阂而遥远。诗人提到,尽管与道家的高层次境界还有一段距离,但有这个机会进行深入交流,他感到十分欣慰。他决心珍惜这次的交谈,希望能将这份感悟铭记于心,度过整日。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道家哲学和人际交流的深刻思考,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诗《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唐诗特色,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在自然景色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内心体验和哲学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清秋、凉月、露华、水镜**:这些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清幽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秋夜的凉爽和月光的柔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露华的点缀和水镜的映照,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身处其中的清凉与宁静。
2. **同时、异路、名数、风期**:诗中的这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在自然景观前对时间、空间、个人身份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强调了共同的观察点,"异路"暗示了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路径,"名数"可能隐含着身份、地位或成就的考量,"风期"则是对精神境界和交往的期待。这些词语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作者在自然面前的深思和对人生哲学的探索。
3. **美景、欢言、销尽、重论**: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描绘了随着时间推移,美景与欢言逐渐消逝的过程。这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与对与道者重聚、再次深谈的期待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珍惜以及对友情、交流的珍视。
4. **金华、玉律、南宫、东观**:金华和玉律可能分别象征着道家的光辉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作者对知识、文化的追求。南宫与东观则可能象征着权力与学术的中心,与作者个人身份的象征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身份与追求之间的思考。
5. **风期未遥、终朝怀此**:最后,作者表达了尽管与道者相隔的身份、地位存在差异,但心灵的交流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未遥远,这种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将伴随他整个清晨。这种超越物质、身份限制的深切情感,体现了张九龄思想中的道家哲学与个人情感的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面对自然与自我时的思考与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