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ǔ shēng gōng xún yōu jū chǔ
与生公寻幽居处
tíng shù rì shuāi sà fēng shuāng wèi yún yǐ |
庭树日衰飒 风霜未云已 |
jià yán qiǎn yōu sī chéng xìng qiú xiāng sì |
驾言遣忧思 乘兴求相似 |
chǔ guó zī gù dū lán tái yǒu yú zhǐ |
楚国兹故都 兰台有馀址 |
chuán wén xiāng wáng shì réng lì wū shān sì |
传闻襄王世 仍立巫山祀 |
fāng cǐ quán shèng shí qǐ wú chán juān zi |
方此全盛时 岂无婵娟子 |
sè huāng shén nǚ zhì hún dàng gōng guān qǐ |
色荒神女至 魂荡宫观启 |
màn cǎo jīn rú jī cháo yún wèi shuí qǐ |
蔓草今如积 朝云为谁起 |
《与生公寻幽居处》古诗词释义:
《与生公寻幽居处》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逐段解释:
1. **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庭中的树木日渐凋零,凛冽的风霜还未降临,就已经显露出秋日的萧瑟。这里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2. **驾言遣忧思,乘兴求相似**:意思是说作者驾车出游,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虑,寻求与理想中的景象相似的宁静与美好。
3. **楚国兹故都,兰台有馀址**:此地曾是楚国的旧都,留下了许多古迹,比如兰台遗址。这里的“兰台”可能指的是楚国的宫廷或重要建筑。
4. **传闻襄王世,仍立巫山祀**:传说在楚襄王的时期,巫山有祭祀活动,延续了对山神的信仰和崇拜。这里借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故事,表达对过去辉煌的怀念。
5. **方此全盛时,岂无婵娟子**:在那繁荣昌盛的时期,(楚国)怎么可能没有美丽的女子呢?这里运用了反问,既是对历史繁华的感慨,也暗含了对现今景象的对比。
6. **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启**:美丽的女子(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神女)沉迷于享乐,神魂被宫中的奢华所迷惑,最终不知所终。这句诗是借古代的神话故事,表达了对沉溺于享乐、丧失本性的警示。
7. **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如今蔓草丛生,繁茂如堆积,朝云飘荡,不知道是为了谁而起。这里以自然景象的荒凉和变化,象征着历史的更迭和世事的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历史遗迹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的回忆与对现实景象的感慨,蕴含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深深思考。
《与生公寻幽居处》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与生公寻幽居处》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蕴丰富的诗作,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的结构与意象
- **开头描绘自然环境**:“庭树日衰飒, 风霜未云已” 点明季节的变换与自然的衰败,暗喻着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预示着后续情绪的沉郁。
- **动词“驾言”与“乘兴”** 这两个动词的使用,展现了诗人通过行动来抒发情感的意图。这里,“驾言”既有驾车出游的意思,也有“言辞”“言说”的含义,强化了诗人对过往情感和记忆的追寻。
- **历史遗迹的描述**:“楚国兹故都, 兰台有馀址, 传闻襄王世, 仍立巫山祀” 通过楚国遗迹的提及,不仅展现出对古代辉煌的追忆,还蕴含了对历史人物与传说的联想,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尊重。
- **神话与现实的对比**:“方此全盛时, 岂无婵娟子, 色荒神女至, 魂荡宫观启, 蔓草今如积, 朝云为谁起” 这部分通过神话故事(神女故事)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以及对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神女的出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现实中的蔓草丛生、朝云无主,则暗示了理想破灭、现实的无常与无情。
### 情感与主题
- **时间的无情**:诗中自然景观的衰败和历史遗迹的荒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无法逆转的哀伤和无奈。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通过神话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反思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理想破灭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 **个人情感的寄托**:诗中不仅蕴含着对历史的追忆,也寄托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思考,展示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 总结
《与生公寻幽居处》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历史联想,深刻探讨了时间、理想与现实、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也触及了更广泛的文化和哲学议题,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