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ǔ shēng gōng yóu shí kū shān
与生公游石窟山
tóng fāng jiǔ yàn sú xiāng yǔ shì xiá tǎo |
同方久厌俗 相与事遐讨 |
jí cǐ yún shān qù yǎo rán yán jìng hǎo |
及此云山去 窅然岩径好 |
yí rù wǔ líng yuán rú féng hàn yīn lǎo |
疑入武陵源 如逢汉阴老 |
qīng xié xīn yǒu de yōu xián chuā yíng bào |
清谐欣有得 幽闲欻盈抱 |
wǒ běn yù jiē shì ǒu fǎng jīn xiān dào |
我本玉阶侍 偶访金仙道 |
zī yān qiú bo zhù suǒ guò jiē shén zào |
兹焉求卜筑 所过皆神造 |
suì wǎn lín shǐ fū rì yàn yá fāng gǎo |
岁晚林始敷 日晏崖方杲 |
bù zhǒng yuán lǐng zhú qǐ zhí lín tán cǎo |
不种缘岭竹 岂植临潭草 |
jí tú kě yān liú suí rì chéng fǔ zǎo |
即途可淹留 随日成黼藻 |
qī wèi jìng zhě shuō céng shì zhōng yān bǎo |
期为静者说 曾是终焉保 |
jīn wèi jiǎn shū wèi zhǐ lìng guī sī hào |
今为简书畏 只令归思浩 |
《与生公游石窟山》古诗词释义:
张九龄的这首《与生公游石窟山》描绘了一次与友人生公共同探访石窟山的奇妙旅程,以及对自然、道家哲学以及人生归宿的思考。以下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 开头两句:
“作者:张九龄\n标题:与生公游石窟山\n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
诗的开头表达了张九龄和友人生公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决定一起探索远方的事物,暗示了他们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现有生活状态的不满。
### 接下来的四句:
“及此云山去,窅然岩径好,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
这四句描述了他们进入山林的过程。"云山"象征着神秘与超脱,"窅然岩径"强调了路径的深邃与幽静。"疑入武陵源"和"如逢汉阴老"则借用了《桃花源记》和《庄子·内篇》中的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 接着四句:
“清谐欣有得,幽闲欻盈抱,我本玉阶侍,偶访金仙道,”
这四句表达了在山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的喜悦。"清谐"指的是清新的和声,"幽闲"代表了内心的平静。"玉阶侍"可能指张九龄的官职和身份,"金仙道"则可能是道家的修行之路,暗示了他们在探索精神世界。
### 紧接着四句:
“兹焉求卜筑,所过皆神造,岁晚林始敷,日晏崖方杲,”
这四句描述了他们在山中寻找筑屋的地点,认为这里的一切都是天意安排的。"岁晚林始敷"和"日晏崖方杲"分别描绘了晚上的森林和夕阳映照的山崖,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壮丽的自然景象。
### 最后的六句:
“不种缘岭竹,岂植临潭草,即途可淹留,随日成黼藻,期为静者说,曾是终焉保,今为简书畏,只令归思浩。”
这六句表达了他们对山中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思考。"不种缘岭竹,岂植临潭草"暗示了他们对自由与自然的尊重,不愿在山中留下过多人工的痕迹。"即途可淹留,随日成黼藻"则表明他们可以在自然中找到灵感,生活与创作融为了一体。"期为静者说,曾是终焉保"表达了他们希望成为一位静默的观察者,分享大自然的智慧与真理。"今为简书畏,只令归思浩"则表达了对社会规范和官场束缚的畏惧,以及对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平静的渴望。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与友人游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道家哲学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现实约束的反思。
《与生公游石窟山》古诗词赏析:
《与生公游石窟山》是张九龄的一首诗,以灵动的笔触描绘了一次与友人在石窟山的游历,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开篇即点明了诗人与朋友厌倦世俗生活的缘由,他们寻求的是精神上的远方探索。接着,“及此云山去,窅然岩径好”表达了他们到达山中的欣喜,山路的幽深与自然的美好相映成趣。
“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运用了两个著名的典故,武陵源出自《桃花源记》,汉阴老则可能是指汉代的著名学者,以此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对智慧的渴望。
“清谐欣有得,幽闲欻盈抱”道出了他们在此处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种自然和谐的美让他们心灵得到了充实。接着的“我本玉阶侍,偶访金仙道”则透露了他们对佛法的亲近,或许在自然中寻找到了与宗教的共鸣。
“兹焉求卜筑,所过皆神造,岁晚林始敷,日晏崖方杲”描绘了他们寻找居住之所的过程,四周的环境如同神明所造,初冬的树林开始绽放,而夕阳照耀下的山崖更加壮观。
“不种缘岭竹,岂植临潭草”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不刻意干涉,让自然之美得以展现,同时也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即途可淹留,随日成黼藻”暗示了他们在山中可以长期停留,时间仿佛在自然的节奏中变得缓慢,每一天都能发现新的美好。
“期为静者说,曾是终焉保,今为简书畏,只令归思浩”则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现状的总结,表达了他们希望找到一处宁静之地永久居住的愿望,但又担心简朴生活中的局限,留有对远方的向往和归心似箭的情感。
张九龄的这首诗,以山水游记的形式,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位诗人对和谐、简朴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