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tú cì xiá zhōu zuò
奉和圣制途次陜州作
dōng tǔ yān lóng jià xī rén wàng cuì huá |
东土淹龙驾 西人望翠华 |
shān chuān zhǐ xún wù gōng guān qǐ wèi jiā |
山川只询物 宫观岂为家 |
shí yuè huí xīng dǒu qiān guān pěng rì chē |
十月回星斗 千官捧日车 |
luò yáng wú yuàn sī xún xìng gèng fēi shē |
洛阳无怨思 巡幸更非赊 |
《奉和圣制途次陜州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由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皇帝巡幸(即出巡、巡视)的尊敬和对治国理政的思考。以下是对诗句逐句的解释:
1. **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诗句开篇表达了对皇帝出巡的关注。"东土"与"西人"分别指东方和西方的臣民,"龙驾"象征着皇帝出行的车队,"翠华"则是皇帝仪仗队的旗帜,用以形容皇帝出行的庄严和隆重。这句话表达了皇帝出巡受到广泛关注和尊敬的场景。
2.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这两句从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的角度,强调了君主出巡时关注的是百姓的生活和自然环境,而非单纯追求宫廷的奢华。"山川只询物"意味着在旅行途中,皇帝关心的是山川之下的百姓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宫观岂为家"则是说宫观(宫殿)并不是皇帝出巡的目的地或居住之所,而是为了履行君主的责任。
3. **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十月"这里指的是时间的概念,意味着在长时间的出巡后,皇帝即将归来。"回星斗"形象地表达了皇帝归来时天上的星辰似乎都在为其护航,寓意着皇帝的尊贵和神圣。"千官捧日车"则是描述了众多的官员在皇帝的车驾周围恭敬地侍奉,表现了对皇帝的忠诚和敬仰。
4. **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洛阳"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唐朝的都城。"无怨思"意味着在洛阳的百姓并没有因为皇帝的出巡而产生怨言或思念,表明皇帝出巡的政策和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巡幸更非赊"则是说皇帝的出巡并没有给国家带来经济负担,相反,它对国家和百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增强了国力和民众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出巡的庄严场景,表达了对皇帝治理国家的高度赞扬,以及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强调了皇帝出巡的目的在于关心民生、巡视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奉和圣制途次陜州作》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这首诗,从标题"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可以直观看出,它是一首应和皇帝所作之诗的作品,且创作时作者正随行或即将到达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从诗的标题中,我们可以推测,此诗可能是对皇帝行进途中景象或心情的颂扬,同时也是对皇帝治国之功的歌颂。
分析其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 **对皇帝的敬仰与忠诚**:"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开篇即表达了对皇帝(龙驾)长时间驻留东部,以及西部民众对皇帝的深切期盼。翠华,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用以彰显尊贵,这里表达了对皇帝的崇敬之情。
2. **强调国事与百姓的考量**:"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这里用对比的方式,一方面强调山川自然景观的存在与发展的关注,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将皇宫与宫观与家进行对比,暗示皇宫不仅是帝王的居所,更是处理国事、关注民生的场所。
3. **对时间与行程的描述**:"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通过具体的时间节点(十月),以及星斗与日车的描述,反映了行进的路线与速度,以及庞大且有序的随行队伍。这既展现了宏大的场景,也体现了严密的组织与皇家的尊贵。
4. **对洛阳的描述与情感**:"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指出即使在被誉为帝国心脏的洛阳,也无怨无思,反映了作者对皇帝巡幸途中政绩的肯定,以及对民众安定生活的描绘。"巡幸更非赊"表达了对皇帝频繁但有成效的巡视给予的高度评价。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政治、时间、行程、百姓情感等多个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皇帝治国理政的赞美与钦佩,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深切关注。张九龄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以高远的立意、深沉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著称,此诗同样体现了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