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 yàn
咏燕
qīng jiǒng jiāng chéng yuè liú guāng wàn lǐ tóng |
清迥江城月 流光万里同 |
suǒ sī rú mèng lǐ xiāng wàng zài tíng zhōng |
所思如梦里 相望在庭中 |
jiǎo jié qīng tái lù xiāo tiáo huáng yè fēng |
皎洁青苔露 萧条黄叶风 |
hán qíng bù dé yǔ pín shǐ guì huá kōng |
含情不得语 频使桂华空 |
《咏燕》古诗词释义:
这首《咏燕》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情感,表达了一种深邃而哀婉的情绪。下面是对每一句诗的逐段解释:
1. **清迥江城月, 流光万里同**: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月光清澈明亮、照耀着江边城市的景象。月光洒满大地,仿佛这光是连通着万里之地的,给人以广阔无垠、静谧深远的感觉。
2. **所思如梦里, 相望在庭中**:
这两句转而描绘了一种内心的思绪和情感。诗人所思所想仿佛都在梦境中,无法触及。然而,这种情感却在现实的庭院中找到了共鸣。这里“相望在庭中”也许暗含了与某人或某事的隔空相望,却无法直接交流的孤独与思念。
3. **皎洁青苔露, 萧条黄叶风**: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庭院内的景象。青苔上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皎洁,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景象显得萧条。这不仅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寓意着诗人内心情感的冷寂与孤清。
4. **含情不得语, 频使桂华空**: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无法言说的情感与遗憾。这里的“桂华”通常指桂花,可能象征着美好而无法触及的东西。诗人含着深情,却无法表达,因此常常感到遗憾,仿佛美好的事物只能空留于心中而无法实现或拥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下的静谧景象,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表达了诗人对某种不可得之物的深深思念与感慨,情感深邃而哀婉。
《咏燕》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咏燕》是一首以咏物为主,寄寓情感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寓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开头二句“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诗人首先描绘了一个清冷、广阔的月夜场景,江城的月光仿佛与万里之遥的地方共享同样的光芒,营造了一种空灵、遥远的意境,为整首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2.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这二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或逝去事物的思念之情。用“梦里”来形容思念,既有距离感,也暗示了这份情感可能不那么真实,又难以完全摆脱。而“相望在庭中”则是一种现实的、物理上的渴望,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3.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青苔上的露珠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皎洁,而黄叶在秋风中萧条地摇曳,这些景象既有美的展现,也暗示了季节更迭、时光流逝的哀愁。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之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之美。
4.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最后两句是对诗人情感无法表达的深深叹息。在美好的月光下,心有所感却无法言说,这种无奈与失落感让人动容。而“桂华空”则可能是诗人希望与思念对象之间的距离,暗示着双方之间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或距离。
整体而言,张九龄的《咏燕》通过燕子的形象隐喻,将个人的思念、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既深情又略带哀愁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细腻而深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将个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与自然、个人与宇宙之间深刻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