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īng zhēng
听筝
fāng yì hé néng zǎo gū róng yì zì wēi |
芳意何能早 孤荣亦自危 |
gèng lián huā dì ruò bù shòu suì hán yí |
更怜花蒂弱 不受岁寒移 |
cháo xuě nà xiāng dù yīn fēng yǐ lǚ chuī |
朝雪那相妒 阴风已屡吹 |
xīn xiāng suī shàng ěr piāo dàng fù shuí zhī |
馨香虽尚尔 飘荡复谁知 |
《听筝》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听筝》的作者为唐代诗人张九龄。下面逐段解释诗意: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芳意何能早":春天的意趣怎么能来得如此之早?这里用“芳意”(指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来暗示初春时节,表达对春天的期待和赞美。
-"孤荣亦自危":单独的繁荣也伴随着危险。这里可能是在感慨单独的繁荣或者成就可能会因为外界的环境变化而变得不稳定或受到威胁。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更怜花蒂弱":更让人怜悯的是花朵的花蕊如此脆弱。这里的“怜”表达了对花朵脆弱状态的同情。
-"不受岁寒移":即使在寒冷的季节也不为所动。这句可能是赞美某些事物(如花或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不变,展现出坚韧的品质。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朝雪那相妒":朝雪怎么会嫉妒呢?这里用朝雪来象征自然现象,可能是暗指自然界的某种变换(如雪后的清冷),以比拟人间的某种情境或心境。
-"阴风已屡吹":阴冷的风已经屡次吹过。这句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有可能隐喻生活中或人心中的某种负面情绪或挑战的反复出现。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馨香虽尚尔":尽管花的香气依旧存在。这里用花的香气来比喻某些美好品质或情感的持续存在。
-"飘荡复谁知":但在飘荡之后,又有谁知道呢?这句表达了美好事物虽在,但可能不会为所有人所知或理解,暗示了孤独、不易被人察觉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听筝的隐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如春天、花朵、香气)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易被忽视的感慨,同时也寓含了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
《听筝》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听筝》是一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诗中的"筝"不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成为了诗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载体。诗中通过对筝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以及社会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首句"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用"早春"的意象暗示时间的短暂与变化的不可预测,同时"孤荣"也隐喻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立与脆弱。接下来的"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进一步强调了个体的渺小与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同时“怜”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惋惜与对生命力的尊重。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描绘了外界环境的严酷与变化无常,暗喻人生的坎坷与挑战。"朝雪"与"阴风"既象征自然界的风雨,也比喻社会中的压力与不公。
最后的"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无奈与悲哀。即使筝乐的馨香犹在,但无人倾听,它也就如飘零的花瓣,无人知晓其美丽。
这首诗通过描写音乐与自然景象,深入探讨了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脆弱与美好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逆境中仍坚持自我、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人借筝的独立与美丽,警示人们珍惜生命、勇敢面对挑战,同时也呼吁社会对美好事物的尊重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