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zǎo fā sān xiāng shān xíng
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
jiā shòu zhuān mén xué rén chēng rù shì xián |
家受专门学 人称入室贤 |
liú zhēn tú yǒu qì guǎn lù dú wú nián |
刘桢徒有气 管辂独无年 |
zhé qù cháng shā guó hún guī jīng zhào qiān |
谪去长沙国 魂归京兆阡 |
cóng zī xiá zhōng jiàn mái mò bà chōng tiān |
从兹匣中剑 埋没罢冲天 |
《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古诗词释义:
这首《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共有六句,下面是对这六句逐句的解释:
1. **家受专门学, 人称入室贤, 刘桢徒有气, 管辂独无年**:
这句诗在首尾两处运用了对仗,首句“家受专门学”是对“人称入室贤”的对应。全句的意思是说,家里学习专门的学问,人们称他为入室的贤才。中间“刘桢徒有气,管辂独无年”则引用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刘桢,三国时期魏国诗人,以气节和才华著称;管辂,也是三国时期的占卜家,以算卦知名。句中暗示着虽有才华或气节,但最终都未能得到应有的机遇或寿命。
2. **谪去长沙国, 魂归京兆阡**:
这两句继续运用历史人物的典故。长沙国和京兆阡分别指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点,这里用以象征不同的人生结局和归宿。意在说明那些有才华或高尚情操的人,往往经历坎坷或命运多舛,最终或流放或悲惨离世,他们的灵魂最终回到了遥远的故土或归宿之地。
3. **从兹匣中剑, 埋没罢冲天**:
最后两句以剑的比喻,来象征个人才华或理想抱负的消沉。从兹指从此以后,匣中剑比喻被封存或埋没的才能,罢冲天则意味着不再有机会展翅高飞,成就一番事业。整句话通过比喻表达了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人的深深惋惜之情。
这首诗整体上表达了对那些有才华但命运多舛、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之人的同情和哀叹,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和形象的比喻,张九龄深刻地揭示了诗的主题,即对命运与才华之间的矛盾的深刻反思。
《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古诗词赏析:
《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感慨和反思的怀古之作。诗中蕴含着对古代贤士的追忆与惋惜,同时流露出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沉思考。
首先,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家受专门学,人称入室贤,刘桢徒有气,管辂独无年”的句子,对比和赞扬了刘桢和管辂两位古代人物的学术成就和独特才能。刘桢,字公干,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文学,尤其擅长诗歌。管辂,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占卜家,以其卓越的占卜技巧闻名。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二人,强调了他们的学术地位和在各自领域内的杰出贡献。
然而,接下来的“谪去长沙国,魂归京兆阡,从兹匣中剑,埋没罢冲天”几句,转折笔锋,对这两位人物的结局表达了深深的惋惜和无奈。刘桢被贬长沙国,生命的最后岁月在远离故土的流放中度过,管辂虽然才华横溢,却在年少时便不幸离世,未能充分施展其才智。诗人的这些描述,透露出对古代知识分子命运多舛、才华未尽展的感慨。
整首诗在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中,蕴含了对人生无常、命运不可预知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刘桢和管辂的故事,寄托了对人才流失、英年早逝的哀叹,同时也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
张九龄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不仅展现了他对古代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反思,也体现了他对生命意义和命运哲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