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lóng chí piān
奉和圣制龙池篇
yǔ wèi sēn sēn xī xiàng qín shān chuān lì lì zài qīng chén |
羽卫森森西向秦 山川历历在清晨 |
qíng yún shāo juǎn hán yán shù sù yǔ néng xiāo yù lù chén |
晴云稍卷寒岩树 宿雨能销御路尘 |
shèng dé yóu lái hé tiān dào líng fú jí cǐ yìng shí xún |
圣德由来合天道 灵符即此应时巡 |
yí xián yī yī jiē jī zhì yóu yù gāo shēn fǎng yǐn lún |
遗贤一一皆羁致 犹欲高深访隐沦 |
《奉和圣制龙池篇》古诗词释义:
《奉和圣制龙池篇》是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在唐朝的政治文化背景中,反映了诗人对皇帝巡游活动的颂扬与礼赞,同时也蕴含了对皇帝圣德的崇敬与对天下贤士的推崇。下面是对每句诗句的逐段解释:
1. **羽卫森森西向秦, 山川历历在清晨**:
- **羽卫**:古代仪仗队的一种,指以羽毛装饰的侍卫,这里用来形容皇帝出行时仪仗的威严与庄重。
- **森森**:形容仪仗队排列的整齐有序,展现出的气势威严。
- **西向秦**:指的是皇帝向西方向出行,秦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区域,象征着历史的深远与文化的积累。
- **山川历历在清晨**:早晨的景色清晰可见,比喻皇帝的出行路线和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条,犹如山川的脉络一样清晰。
2. **晴云稍卷寒岩树, 宿雨能销御路尘**:
- **晴云稍卷**:晴空中的云彩开始渐渐散去,意味着天气变得晴朗。
- **寒岩树**:冬天的山岩和树,用以比喻自然景观的苍凉与庄严。
- **宿雨能销御路尘**:昨晚的雨水能够洗净皇帝巡游路径上的尘埃,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净化。
3. **圣德由来合天道, 灵符即此应时巡**:
- **圣德**:皇帝的道德品质和治国能力的总称,这里的“圣”字表达了对皇帝的极高评价。
- **合天道**:与自然界的规律和谐一致,表达了皇帝治国理念与天道相符,体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 **灵符**:古代认为的吉祥的征兆或神迹,这里指皇帝出行的仪式和象征。
- **应时巡**:顺应时节巡游,既是对皇帝行动的赞誉,也是对适时治理国家的肯定。
4. **遗贤一一皆羁致, 犹欲高深访隐沦**:
- **遗贤**:指历史上被忽视或未被重用的贤才。
- **羁致**:邀请贤士出仕,表达皇帝对贤才的重视与礼遇。
- **犹欲高深访隐沦**:仍然想要深入探访隐居的贤士,表明皇帝不仅重视朝廷内的贤才,也渴望发现并招揽那些隐居山林、未被发掘的杰出人才,体现了其求贤若渴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皇帝出行景象的描绘和对贤才的礼赞,展现了唐朝时期对君主圣德的信仰、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人才的重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政治理念。
《奉和圣制龙池篇》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龙池篇》是一首以龙池为主题,结合皇家气派和儒家仁政思想的宫廷文学作品。龙池,常象征皇家园林,是权力和祥瑞的象征。从诗的结构和内容来看,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形象描述,营造了一幅壮观而庄重的画面。
### 开篇“羽卫森森西向秦, 山川历历在清晨”
这两句诗以“羽卫森森”描绘了皇家仪仗队的庄重和威严,用“西向秦”暗指皇家的威望和权力之广大,不仅是空间上的延伸,也是历史和权力的象征。随后,“山川历历在清晨”通过描写清晨的山川美景,营造了一种宏伟而又宁静的背景,展现了皇家气派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颂。
### 中间两联“晴云稍卷寒岩树, 宿雨能销御路尘”
这两联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环境与皇家出行的景象。晴空中的云朵轻轻卷动,寒岩石上的树木清晰可见,这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是对皇家出行时,自然环境配合得当、显得清朗的描绘。后句“宿雨能销御路尘”则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皇家出行联系起来,暗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 后半部分“圣德由来合天道, 灵符即此应时巡, 遗贤一一皆羁致, 犹欲高深访隐沦”
最后一部分,诗人开始探讨“圣德”与“天道”的和谐,这里的“圣德”不仅指皇帝的品德,也涵盖了皇权与天道的合一,表达了皇权在道德上的理想追求。同时,“灵符即此应时巡”暗示了皇家的巡行活动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既是对臣民的恩泽,也是对天意的响应。最后,“遗贤一一皆羁致”与“犹欲高深访隐沦”表达了对贤才的重视和渴望,展现了皇帝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也体现了其对隐士生活的关注与欣赏,以及寻求知识和智慧的意愿。
整体而言,《奉和圣制龙池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唐朝皇家的气派与对自然、贤才的尊重,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是唐代宫廷文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