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tóng èr xiāng nán chū què shǔ gǔ
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
wèi wǔ zhōng liú chù xuān huáng wèn dào huí |
魏武中流处 轩皇问道回 |
zhǎng dī chūn shù fā gāo zhǎng shǔ yún kāi |
长堤春树发 高掌曙云开 |
lóng fù wáng zhōu dù rén zhàn xiān qì lái |
龙负王舟渡 人占仙气来 |
hé jīn huì rì yuè tiān zhàng yì fēng léi |
河津会日月 天仗役风雷 |
dōng gù zhòng guān jǐn xī chí wàn guó péi |
东顾重关尽 西驰万国陪 |
hái wén gǔ gōng jùn yuán shǒu yǒng kāng zāi |
还闻股肱郡 元首咏康哉 |
《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题为“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主要描述了皇帝和两位宰相一同出巡至雀鼠谷的情景以及所见所感。下面逐段解释诗的每一句:
1. 魏武中流处,轩皇问道回,长堤春树发,高掌曙云开:
首句“魏武中流处”引用了曹操(字孟德,封魏武王)的故事,以此象征皇帝。接着,“轩皇问道回”指的是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曾经出行寻道,这里借以赞美皇帝的智慧与求知欲。以下两句描绘了出巡时的景象,春天的长堤旁,树木繁茂,曙光初照,云雾散开,景象壮观。
2. 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河津会日月,天仗役风雷:
“龙负王舟渡”描绘出巡时,舟船在龙的护卫下平稳前行。接着“人占仙气来”指的是人群带着祥瑞之气,随同出巡。以下两句描述的是天象与自然界的响应,日月在河津交汇,天威借由风雷施展,增添了出巡的神圣与壮观。
3. 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还闻股肱郡,元首咏康哉:
“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表达出巡队伍在东部的边界结束,向西行进,同时,全国的诸侯国都随同前来迎接。最后两句中,“股肱郡”指的是辅佐君主的地区,“元首”指的是君主,“康哉”是表示对国家安定与君主治理的赞颂。这里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君主治理的歌颂与希望。
整首诗描绘了皇帝与宰相出行的盛况,赞美了君主的智慧、权威和国家的繁荣稳定,以及各地诸侯对君主的忠诚与朝贡。
《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以气势宏伟、意境深远的笔触,展现了唐代繁荣景象与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深刻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历史与文化对比**:“魏武中流处,轩皇问道回。”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人物曹操(魏武帝)与黄帝(轩辕氏)相提并论,通过历史人物的往事,暗示了当下的重要性和历史的延续性。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也表达了对当前国家与历史辉煌相接的自豪之情。
2. **自然景观描绘**:“长堤春树发,高掌曙云开。”这句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长堤边的树木焕发出勃勃生机,黎明时分,高耸的山峰中云雾散开,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力。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
3. **皇家气派与权势象征**:“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龙”常被用作皇家或帝王的象征,此处借“龙负王舟”描绘皇家气派与权威,展现了君王的尊贵和权力。同时,“仙气”这一词汇增加了神秘与神圣的色彩,暗示着神灵的恩赐和庇佑。
4. **地理与政治意义**:“河津会日月,天仗役风雷。”“河津”指的是黄河渡口,这句诗描述了黄河之津与日月同辉的壮观景象,寓意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同时,“天仗役风雷”则形象地描绘了国家的威严与力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大的信任与歌颂。
5. **国家与人民的联系**:“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东顾”与“西驰”分别从东方与西方描绘了国家领土的广阔,以及四方万国的朝贡与陪衬,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雄伟与统一。
6. **君主的盛世与人民的颂扬**:“还闻股肱郡,元首咏康哉。”“股肱郡”比喻国家的辅助力量,元首的歌声中充满了对国家盛世的颂扬。这不仅是对当朝的赞美,也是对君主治国有方、国家繁荣的肯定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自然景观的描绘、皇家气派的象征、地理政治的宏大叙述,以及对君主盛世的颂扬,构建了一幅盛世大唐的生动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君主英明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