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jīng hé shàng gōng miào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
shè xiǎn zhū hóu dì chéng píng shèng zhǔ xún |
设险诸侯地 承平圣主巡 |
dōng jūn cháo èr yuè nán pèi yōng sān chén |
东君朝二月 南旆拥三辰 |
hán chū zhòng guān jǐn nián suí xíng lòu xīn |
寒出重关尽 年随行漏新 |
ruì yún cóng pěng rì fāng shù qū yíng chūn |
瑞云丛捧日 芳树曲迎春 |
wǔ yǒng xiān chí dào ēn huá jí cóng chén |
舞咏先驰道 恩华及从臣 |
fén chuān huā niǎo yì bìng fèng shǔ chē chén |
汾川花鸟意 并奉属车尘 |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古诗词释义: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唐代圣主(可能是指唐玄宗李隆基)巡幸河上公庙的壮观场面,以及表现了对圣主的尊崇和感激之情。全诗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来解释:
1. **设险诸侯地, 承平圣主巡**:这句话描绘了河上公庙所处的险要之地,同时也是诸侯之地。在这样的地方,圣主(这里指皇帝)亲自前来巡幸,展现了其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与尊崇。
2. **东君朝二月, 南旆拥三辰**:东君指春天的主宰,春天在农历二月开始,所以这里说“东君朝二月”,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同时,南旆(南面的旗帜)代表皇帝的仪仗队,三辰象征日、月、星,说明了皇帝的仪仗队庄严且有神圣之气,表现了皇家的威严。
3. **寒出重关尽, 年随行漏新**:这句描绘了皇帝巡幸的途中,虽然冬季还未完全过去,但经过多次关卡后,天气渐渐变暖,春天的气息逐渐显现。同时,行漏(行进中的滴漏计时器)寓意时间的流逝,皇帝的行程在不断推进中。
4. **瑞云丛捧日, 芳树曲迎春**:瑞云和芳树分别代表吉祥的云彩和春日的树木,它们汇聚在一起,以一种礼遇的姿态迎接日出。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象征着皇帝的到来为百姓带来了吉祥与生机。
5. **舞咏先驰道, 恩华及从臣**:驰道是皇帝巡行的专用道路,舞咏(舞蹈和歌唱)在驰道两旁进行,以表达对皇帝的敬意和欢迎。恩华(恩惠的光辉)不仅仅及于皇帝,也包括随行的从臣,展现了圣主对群臣的赏赐与关怀。
6. **汾川花鸟意, 并奉属车尘**:汾川是黄河的一个支流,这里指的是皇帝巡幸时经过的河川,花鸟意象征着春意盎然的景象,它们都在为皇帝的巡幸添彩。属车尘(随从的车尘)则是对皇帝巡行所到之处的景象的描绘,突出了圣主出行的壮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唐代皇室尊贵的仪仗和礼仪,以及圣主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圣主的深切尊崇之情。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卷,通过诗的笔触,展现出唐代盛世的气象,体现了对历史的致敬与对皇帝的颂扬。全诗以宏大开阔的视角展开,从自然景观的描写到人文活动的描绘,既彰显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又突出了圣明君主的领导与恩泽,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赞歌。
首先,诗的开头“设险诸侯地, 承平圣主巡”,简洁明了地勾勒出庙宇所在地的历史地位与环境特点,同时暗含了对圣主御驾亲临的恭维之意,显示了对帝王权威的尊重。
接着,通过“东君朝二月, 南旆拥三辰”,描绘了春日时节,君主出行的盛况,用“东君”象征春神,与“二月”呼应,预示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和万物复苏的景象;“南旆”代表着君主出行的仪仗队,与“三辰”(即日、月、星)象征着君主的神圣与威严,表现出君主出行的庄重与荣耀。
“寒出重关尽,年随行漏新”,这两句描述了君主出行越过重重关卡,象征着国家的安宁与边疆的安全,同时也寓意着新年的开始,表达了对君主治国理政能力的赞美。
“瑞云丛捧日,芳树曲迎春”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与君主出行的盛况相映成趣,瑞云环绕日出,芳树弯曲迎接春天,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吉祥与和谐。
“舞咏先驰道,恩华及从臣,汾川花鸟意, 并奉属车尘”,最后四句集中描绘了君主出行时的盛况和民众的欢腾景象。舞者和歌者先行在驰道上表演,表达对君主的敬意与颂扬,同时恩泽也覆盖了随行的臣子。汾川的花鸟更是以它们的方式表达着对君主的尊崇与景仰,象征着君主的影响力和德政的惠及四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和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蕴含了对圣主的敬仰之情,是一首充满盛赞和颂扬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