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sòng shàng shū yàn guó gōng fù shuò fāng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xī zhě hé biān sǒu shuí zhī yǐn yǔ xiān |
昔者河边叟 谁知隐与仙 |
xìng míng zhōng bù shí zhāng jù cǐ kōng chuán |
姓名终不识 章句此空传 |
jì wèi zuò wàng huì yán yóu qiáng zhe quán |
迹为坐忘晦 言犹强着诠 |
jīng líng jìng hé suǒ cí yǔ dú yī rán |
精灵竟何所 祠宇独依然 |
dào zài yū chén juàn fēng xíng dòng ruì piān |
道在纡宸眷 风行动睿篇 |
cóng zī huà tiān xià qīng jìng fù hé xiān |
从兹化天下 清净复何先 |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古诗词释义: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歌,整首诗的风格庄重典雅,以送别之笔表达了对燕国公即将赴北方军务的敬意与祝愿。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以及典故,展现了深厚的文学造诣。现将此诗逐段解释如下:
### 前四句:“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诗人以河边的老翁为引子,讲述了那些隐居的智者往往在世时并不被人知晓,他们的名字和著述却流传了下来。这四句诗隐喻了历史上许多卓越的文人学者在生前默默无闻,直到身后才被人发现其价值和成就。
### 后四句:“迹为坐忘晦,言犹强着诠,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迹为坐忘晦”,指的是智者的行为和痕迹可能在追求精神境界(坐忘)的旅程中被遗忘。“言犹强着诠”,说明他们的言论和思想虽在有生之年并未被广泛理解或接受,但仍然被记录下来。“精灵竟何所”,提问精神、灵魂的最终归宿何在?“祠宇独依然”,则是对那些与之相关的纪念场所、庙宇在时间长河中的长久存在进行描绘。
### 中间四句:“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道在纡宸眷”意味着真正的真理和智慧往往被世俗所忽视或误解,但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风行动睿篇”则是指由这些智者的言行所引发的深远影响,激励着后世之人。最后两句“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表达了诗人对燕国公出征后能以清净之德化导天下的期许和祝愿,强调清净为治世之先。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赞美了智者的不朽精神,并寄托了对出征者的祝愿与期望,展现出深厚的文学情感与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这首《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展现了他对人生、哲学、政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思考,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目背景解析:
诗题“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表明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向皇帝(圣制)和燕国公(即将出征的尚书)表达敬意和祝福的场合创作的。燕国公即将前往朔方(北方边境),这可能与军事出征或安抚边疆有关。
### 诗的结构与内容分析:
1. **前四句:“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这四句以河边的老者为象征,隐含了对历史中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人物的追忆。他们虽未被历史广为人知,但其背后的故事和智慧却通过诗文流传下来,寓意着尽管个人在时间长河中可能被遗忘,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可以永存。
2. **中间四句:“迹为坐忘晦,言犹强着诠,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这部分对“坐忘”的概念进行探讨。坐忘是中国道家哲学中的一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超越外在事物,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通过提及“精灵”(灵性或精神)的存在与消失,以及祠宇的持久,诗人表达了对精神与物质、短暂与永恒之间关系的思考。
3. **后四句:“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最后四句转而关注当下的行动与未来的期望。通过“道”(道德、道理)的引领和皇帝的指导(纡宸眷),期望通过这次出征能够带来政治上的清净与和平,进而引导整个天下走向更和谐的状态。这里的“清净复何先”表达了对实现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和对道德力量的高度重视。
### 总结:
张九龄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他对历史、哲学和政治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于道德和治国理念的追求。通过寓言、哲学思考和对现实政治的关怀,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