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shèng zhì tú jīng huà shān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
zōng chén shì yǒu zhēng miào suàn zài xiū bīng |
宗臣事有征 庙算在休兵 |
tiān yǔ sān tái zuò rén dāng wàn lǐ chéng |
天与三台座 人当万里城 |
shuò nán fāng yǎn gé hé yòu zàn yáng jīng |
朔南方偃革 河右暂扬旌 |
chǒng xī cóng xiān jìn guāng huá chū hàn jīng |
宠锡从仙禁 光华出汉京 |
shān chuān qín yuǎn lüè yuán xí zhěn huáng qíng |
山川勤远略 原隰轸皇情 |
wèi zòu xūn qín chàng réng tí bǎo jiàn míng |
为奏薰琴唱 仍题宝剑名 |
wén fēng liù jùn fú jì rì wǔ róng píng |
闻风六郡伏 计日五戎平 |
shān fǔ guī yīng jí liú hóu gōng fù chéng |
山甫归应疾 留侯功复成 |
gē zhōng xuán kě wàng rèn xí qǐ nán xíng |
歌钟旋可望 衽席岂难行 |
sì mǔ hé shí rù wú jūn yì lǚ shēng |
四牡何时入 吾君忆履声 |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古诗词释义: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解释:
1.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诗人首先提到在宗臣的带领下,军事行动得到了肯定。庙算指在庙中策划军事行动,这里表示统治者深思熟虑后决定停止战争。
2.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意思是上天赋予了国家稳固的地位(三台座指高级官员的职位),人民面对远方的防御重任(万里城指守卫边疆的重镇)。
3. **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南北方停止军事行动,黄河以西地区暂时停止了战争,开始部署和平的象征——旗帜。
4.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君主给予大臣赏赐(宠锡),这些赏赐从京城(汉京,指长安,古代长安又名长安、汉京)发出,彰显了皇恩浩荡。
5. **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诗人称赞君主对远方政策的辛勤努力和对全国情况的深切关怀。
6.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君主亲自弹奏薰香之琴(象征和谐、美好的音乐),并亲自为宝剑题名,这表达了君主对和平与战功的重视。
7. **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通过风声传递消息,六郡的敌人听到后臣服,五路侵略的敌军将在短期内平定。
8.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山甫归来的速度可能会很快,像留侯(张良)一样,再次立下战功。
9.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即将听到歌钟的声音,歌钟的出现并不是难以实现的,暗指战争即将结束,和平生活即将来临。
10. **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马匹何时能再次归巢,陛下或许还会怀念战争中的步伐声,这是对即将结束的战争的感慨,对未来的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君主英明决策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安全稳定的深切期望。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古诗词赏析:
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途经华山》是一首颂扬唐代盛世之作,通过对途经华山的壮观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皇帝平定边疆、维护国家安宁、促进和平安定的颂扬,表现了诗人对皇帝政策的赞美和对国家稳定的期待。
首联“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点明了主题,即国家通过军事行动巩固了和平,通过“宗臣”(指有功勋的臣子)的功绩证明了军事行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预示着庙算(君王的决策)在未来将着重于休兵,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
颔联“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述,隐喻皇帝登基(“天与三台座”),与国家的广阔版图(“人当万里城”)相对照,形象地表现了皇帝的尊贵和国家的辽阔。
颈联“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点出了皇帝对北方和河右地区的安抚和治理,通过“偃革”(停止使用战甲)和“扬旌”(展示军旗),形象地描绘了从战到和的转变。
尾联“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强调了皇帝在军事行动上的迅速胜利,体现了国家的强大和皇帝的英明决策。
中间的描写“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则借用了历史典故,歌颂了过去军事将领的功绩和皇帝的治理才能,预示了国家未来的发展。
最后,“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向往和对君主的深切怀念,希望国家尽快实现完全的和平稳定,君主的足迹能够遍及每一个角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途经华山的景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元素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唐代的盛世气象,又表达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与颂扬。